《猜测和偏见》#每天解读一本书

图片发自App

三星(满分五星)

这是作者最近的新书,感觉他的风格越来越亲民了,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越来越水了,不过本书中仍散落着非常多的珍珠。

特别要提到他讲明了我一直说不明白的对读书的理解,书也只是一种经验传承的方式,每次我告诉别人不要把读书看得那么高大上就会刺激到很多人的神经,指责我是“读书无用论”,我也懒得与他们争论,毕竟对知识获得只看得到读书一条线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法意识到面积和体积是多么宽广的概念。

回到本书,它更像一个读书人向他的同类无言的分享,其中有挖掘到无名宝藏的兴奋,有识破文字间迷宫的快感,更多的,就像作者自己所说,是一个职业读书人如矿工般,不掘到矿就不停下的努力。

因为本书跨越太多内容,甚至可以称为图书目录的目录,所以我将更多聚焦书中一些我觉得更有价值的观点,或许某日重读之后又会再不上些新鲜的感受。

最后我要感叹下,何帆(本书作者)一年可以读三、四百本书?!我以前最快一年就读了52本,还大多都忘了。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书只是另一种经验

作者开篇就引用了著名历史学者杜兰特夫妇的名言“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部分则是偏见”,暗暗的说明了书的本质,阅读本身不过是另一种学习经验的方法,他特别例举了自己写作时的经历,书本的创作永远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因此如果不能平视书籍,那么阅读的结果不过是从别人的猜测得到别人的偏见,更可悲的则是变成“我注六经”,用自己的阅读为书本增加注脚,而没能让书本的知识服务于自己。

为此他提出了读书要“六经注我”的观点,读书时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与对话,要听到作者所说,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征博引的反驳,观看他如何一步步论证,这背后时更广泛的积累与阅读。

一个真正的“职业读书人”不是在和煦阳光下随意的闲看,是迎接狂风暴雨紧握船舵驶向自己的方向,是挖到地底直到看到金矿才回头的执着,不然就把好好把读书当娱乐,它既不高尚,也不特别,仅仅是读书罢了。

二、最大的迷宫在我们眼前

本书开篇谈及美国政治,从历史上的分分合合讲出的却是一个如何看到万事万物图景的方法,那就是永远要意识到整体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局部相加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整体。

当中举了古巴导弹危机的例子,从美国人的猜测开始,到苏联的角度结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图景,这个在将苏联当作整体时不可能的行动,因为苏联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妥协,到执行中的种种固有模式的推波助澜演变成了一场差点引发世界大战的危机,而当我们想要嘲笑苏联的僵化时,却也看到美国一年前应该从土耳其撤出的导弹,当时仍旧躺在原来的位置。

实际上读书也是如此,你从局部能获得启发与知识,但它们加起来可能远不及整体背后藏着的作者逻辑,那是串联起这些细碎小芝麻的巨大网络,是它构成了这本书之所以成书的意义,这些网络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理性秩序,有的发散凌乱,有的跳跃反复,但是如果你能抓住这个网,所有的知识都将被你从文字的迷宫中拔起,而不再是被所面对的局部所迷惑,沉迷在某一页的文字里。

三、人是起点也是终点

本书从后半部分开始谈经济学、谈文化、谈神经科学、谈人的城邦属性,而在这些背后实际上是人类在书籍中所记录下的所有变与不变,我们的所有知识最终都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从旧人的偏见,到新人猜测,而要想认识这个有人所组成的世界,我们就必须要意识到人性中的变与不变,人的社会属性不变,整体与局部的冲突就不会消失,地方保护不会终结,而创新与善良也不会被抹平;技术的发展不停,所谓的发达与发展就不会固定,先进的经验会失效,无尽的未知会笼罩,成长的结局就是背叛,叛离过去,叛离自己,叛离曾经相信对的东西;而在变与不变之间,还有一大片混沌不清的东西,它们是人际网络自身的特性,展现在个体身上成为文化或者习俗,而当我们把个体汇总,永远还是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局部,整体在哪,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就像河流,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河流,却从来没法真正的将它讲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猜测和偏见》#每天解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