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9月,距离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年已整整过去了10年。
很多危机亲历者甚至还没有走出08年的危机,“10年一次,逢8必现”的经济寒冬便接踵而至,一场血雨腥风正扑面而来。
伴随2018年的关键词是“大幅度裁员”、“失业率骤升”,可能就在你身边,那个每天加班到凌晨1点的同事,又或者是那个一直毫无建树的领导,都倒在了这场寒冬中。
在这场寒冬中,谁会是第一批被淘汰的劣势者?普通如我们,又如何在这场危机中提高自身竞争力?
1、最容易被淘汰的三种员工
第一种:最贵的
贵的定义是相对的,年薪100万的小王,一年可以完成3000万的销售额,这样的员工不贵;年薪50万的老李,一年只做到10万的销售额,这样的人才贵。
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不是家,与员工是雇佣关系。华为可以提供给员工丰厚的薪资待遇,但员工得保证产出,得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产出不匹配薪水的人,必须淘汰。
花在刀刃上的钱,100万也不贵;扔在水里的钱,1分钱也太多。一个员工是否昂贵,不是看他领取的薪资,而是看他创造的价值。
第二种:最便宜的
我有个朋友林东在校招的时候很幸运进入了世界500强的企业,每天公司第一个到岗,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12点,甚至忙的饭都吃不上。
但他却在这场寒冬中被辞退了。
林东觉得很委屈,找到领导问被辞退的原因,领导只说了一句话:我看到了你努力的过程,却没有看到你努力的结果,你的忙碌在公司是廉价的。
第三种:最自负的
张峰大学毕业进公司半年的时间,却“指点”了不下十位领导。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就是“那个领导不行”“这个领导不懂”,最后被公司辞退。
如果一个员工连自己的位置和能力都无法看清,那他也必将被公司淘汰。
之前入职华为的北大高材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信里大谈特谈他对华为的战略意见。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2、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三种方法
第一:及时收获行业动态,开阔自身视野
对每个职场人来说,给与自身职业足够的关注度是高手应有的素质。
时刻关注业内的动态,了解当下的领域的前沿,才能够在竞争中抢占先机,这是真正的牛人高手的普遍玩法。工作不仅要低头看路,知道怎么走,还要抬头看天,明白大趋势。
当初的功能机皇诺基亚,当他还在继续埋头改进功能机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偏离了航道,天下地大势早已转向了智能机,如此庞然大物最终还是倒在了时代大潮之下。
第二:保持工作执行力
一个公司想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团队强大的战斗力,一个团队要想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每位员工高度的执行力。
公司制定的经营策略需要团队来贯彻执行,而团队的具体要求也需要每位成员不折不扣的彻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组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下去。
对于我们具体的每位职场员工来说,执行力的强弱是你能否战胜对手,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学习职场思维
大学毕业后,马俊和陈晨同时被招聘到一家上市公司做储备干部,具体工作是销售。工作第二年,恰好碰上一个区域负责人突然离职,公司要从储备干部中选派接班人。
马俊主动请缨前去负责,而陈晨选择了继续留在总部做销售。当时马俊和陈晨的水平是相当的,但陈晨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胜任,不敢尝试,错失了那次机会,而马俊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学习具备那个能力,选择了抓住机会。
现在陈晨还在那家公司做销售,而马俊的企业已经拥有100多名员工。
看起来,陈晨是因为错过那次机会而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但其实,是他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了他的发展,他认为自己当下的能力不行,却没有想到能力通过学习是可以提升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他始终都是一个普通销售人员的根本原因,因为他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所以就不会去总结学习方法,不屑于努力,自然也不会获得成长。
而马俊和他恰恰相反,他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的,是成长型的思维方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在《终生成长》中说到:“与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相比,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有助于人们提升能力和取得更高的成就。”
有人说,你怎么思考一件事,决定你的人生轨迹。而在职场中,你如何思考一件事,决定了你的职场发展格局。
3、比努力更困难的,是改变
很多老职场人早已适应了舒服的舒适圈,忘记了外面努力奋斗的生存模式,而这也是他们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改变固然困难,但更难的是失去。
我记得三周前的深夜,在路边帮一个喝醉酒一头摔向石坛的老哥叫120,他西装革履,拎着价格不菲的公文包,就连喝醉后都含糊不清的说着谢谢,又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应酬的成年人。
成年人的世界啊,都不容易。
但愿你我,都能得偿所愿,不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