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缅甸记二十:婆娑世界,滚滚红尘,终不圆满,知足常乐是瞻

在缅甸佛世界里,静静感悟,潜心冥思,触摸灵魂,照顾生命。

佛说,婆娑世界,并非圆满,故不必过度追求所谓圆满。有时,残缺也是种美,缺憾也是种美,只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断臂维纳斯,无论用多美妙的手臂姿势去完善,却发现失去了那份美——缺失的美;花瓣的凋零,叶子的飘落,也产生一种美——凄美;寂寞令人失意、空虚、无聊、乏味,却会产生那么多的思念、温婉、幻想、灵感,是“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只有“求缺”为上。

人生终是缺憾的,所以不必求全,而是要学会“放下”,“完美的人生不是去拥有一切,而是在不完美和不圆满中学会去珍惜所拥有的,并且去宽容人生的不完美和不圆满”。“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懂得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去苛求我们的人生,也不必苛求他人。求缺,求败,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幸福”,古人造字时已经表明了,“幸”是上“土”,下钱“¥”;“福”是一家人有“衣”有“田”。也就是有地、有钱、有衣、有食,一家人团团圆圆,就是幸福了。我想如果再加上“有闲”,切切不要再去与他人攀比,不追求“比别人幸福”,则可能就更如意了吧。

越亲近佛,越是清醒得多。感悟弘一法师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是由人,是不贪;知止是由己,是不随。人不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不懂得知足、知止。人的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故事一则:说从前有一樵夫,每日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但家境依然不能够温饱。他老婆每天虔诚烧香拜佛,祈求他们的日子能好过一点。她的祈祷灵验了。一天,樵夫打柴时,在一棵大树下挖到了一尊金罗汉。这下,这穷樵夫一下成了富翁,买田置地,盖房扩园,日子好过起来。按说,樵夫会高兴才是,可樵夫才高兴了几天就开始茶不思,饭不想了,整日坐立不安。

老婆见状就说:“咱现在吃喝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怎么还唉声叹气起来了呢?难道是怕小偷来偷?小偷可偷不走这些房屋和田地的,有什么可担心的。你真是个受穷不会享受的命!“

樵夫听了却发起火来:“你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你懂什么?让我烦恼的是一共有18个金罗汉,而我才得到1个,那17还不知道藏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结果,樵夫终日为那没得到的17尊金罗汉而心烦意乱,不多久便病故了。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想来,好像除了中国人最怕死外,无论是信基督的,还是信佛的国度里,人们都不惧怕死亡,因为有生就有死,死亡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而且都认为死后会去天堂或叫天国,那将是更美好的生命形式,更加自在逍遥。身体也许只是承载灵魂的躯壳,但灵魂永存。   


感悟弘一法师言:“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所以懂得放下,保持一种内心的恬谈,将是养心、养神的关键之方法。笑纳苦难与繁华,将心事交付清风浮云,“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成就“从容闲暇”。

是呀,人生最为宝贵的是生命和心灵,将生命照看好,将心灵安顿好,随遇而安,从容不迫,人生即是圆满。吾非落花,恰似落叶,唯乃依然故我地精神抖擞,而自觉亦可歌可泣也。假如说人生只是一场梦,或许太消极,但人生不过梦一场。对于个人来说,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拘于外物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恬静淡泊,这可能就是种圆满了吧。

沉浮红尘,知足常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游缅甸记二十:婆娑世界,滚滚红尘,终不圆满,知足常乐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