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 — Carol S. Dweck 第二章 思维模式解析

这一章主要是对于思维模式解析、主要是解析当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们、他们在面对成功及失败时所採取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及背后造成的原因。

一、成功的意义: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

杰出的社会学家,Benjamin Barber, 曾经说过:“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 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们 - 智力的证明。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向别人证明自己是聪明的、所以只选择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做。而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们 - 学习的结果。他们更注重的成功是、他们有没有拓展自己的能力、变的越来越聪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喜不喜欢学习是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最大的区别。

因为这个差别深深的影响了人们在做选择时的差异、命运从此变的很不同。这不只体现在聪明才智上也反应到我们的交友及伴侣选择、更是会在工作上影响我们的决策、造成巨大的损失、就是所为的 “CEO 综合症” - 想要站在神坛之巅让自己看上去完美无缺、不愿意改变、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最终被时代淘汰。如克莱斯勒的前总裁、李.艾柯卡、他一次一次推出同样的车型、只做小改动、很快的消费者就对克莱斯勒的车失去兴趣。我们在面临选择是直面自己的不足还是沉醉在自己建立的小世界满足其中?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成长型思维带给我们的是通过不断努力的学习、挑战自己的极限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超越自己的能力的人、期待未来更好的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追求完美、成长思维的人不断的进取。

如果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呢?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並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这其中造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一次测验定终身:这是因为一次测验或评估可以成为对你适用终身的评判。

2、潜能:固定思维的人以现在的能力评估会不会成功、他们忽视了他们有很多的潜能是可以通过学习挖掘出来的。

3、证明你很特别:固定思维的人、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很特别、高人一等、很怕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所以他们做事着重于他们可以一直登记在他们的智力、吸引力、受欢迎的卡上、给自己贴标签。这时最大的坏处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以为自己可以享有特权、这样就把自己困在了自己设的范围里、害怕失去、所以重复做自己拿手的事。而失去了可能可以成就更大的成功。

二、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我们分析完、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对成功的定义、接下来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面对失败的。固定思维的人、很容易把自己从一次失败的行为或结果就认定自己就是失败。而成长思维的人、他们也对失败感到痛苦、但是他们不会对它下定义、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並能从中学习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我们所採取的思维模式为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所谓的反败为胜或一败不起、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我的成功意味着你的失败、对于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在人与人的比较、所以你的成功让他们觉得自己被贬低了。那么他们会怎么面对这样的挫折呢?他们会认为既然自己没能力、为什么还要再努力、他们转而修复自己的自尊、比如:他们会去找比他们差的人比或是去责备他人或是给自己找借口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他们从自身找原因、找出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向比自己成功的人学习、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成长!

思维模式在面对抑郁症也有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度。拥有抑郁症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他们抑郁症越严重就越逃避该做的事、用失败给自己贴上标签、堵住了他们的成功之路。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也会有抑郁症、只是他们在面对它时越是抑郁程度严重他们越会采取行动来对抗他们的问题、用决心解决它。因为他们相信能力可以拓展、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路依然有很多。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

固定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只有无能者才需要努力、天才是天赋的能力不需要经过努力、然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即使是天才也是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一代篮球巨匠 Kobe Bryan 说:没有人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钟的样子,我见过。

有很多有天赋及固定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认为加倍努力代表的是高风险曝露自己的不足、更害怕努力后依然失败、所以他们选择不努力、是因为这样他们永远有借口、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如果我努力了、我就可以.....】是不是很耳熟能详呢?

另一方面、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却认为:努力不够才是高风险。“我原本可以.....”这样的事对他们来说会令他们心碎。他们心中有想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不留遗憾、因为至少我狠狠的努力过了。也许我们没有达到100分但是相信这个过程也把我们带到了80分。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大家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吗?知识化为行动才会产生力量、思维模式是可以随着自己的感悟而改变的、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而我们有选择的权利。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身成长 — Carol S. Dweck 第二章 思维模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