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些班干部遭人嫌?

叁七/文


我们班最近在选优秀干部。

参选的两名班干部,需要做一个简短的演讲,然后进行民意投票。

当班长上去做演讲拉票的时候,有男生问他,

“你不是要转专业了吗,还竞选啊。”

我不清楚这句话开玩笑的成分有多大,但让人听了,总夹杂着些讽刺。

班长站在讲台前,脸色有几分严肃。紧皱的眉头,代表着他有着几丝怒气。

他的音色低沉,字字有力。

他说,

“我希望你们记住,无论我以后还在不在这个班级,营销1702大一的班长,是我,也只有我。”

紧接着便拉回正题,开始说,这一年里为班级做了很多事等等,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优秀班干部的名额。

当另一位竞选人员演讲完,在群里进行匿名投票。

班长以很多票之差,输给了另一位竞选者。

客观来说,班长在这一年里,为班级所做的事情,确实比另一位竞选者多得多也更具有分量。

但班长胜在了贡献程度上,却输给了你我关系。

其实,私以为民意选举的公正程度与集体规模成正比,集体规模越大民意选举就越公正,反之,民意选举就越不公正。

集体规模小的时候,民意选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你我关系,而不是客观上的贡献程度。

也正因为如此,班长在班级这个三十多个人的小规模集体上,注定占不到优势。

经过这件事,我联想到了以前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似乎班干部和学生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些许矛盾。

或许大家学生时代,都有一位监督早读的班干。我们初中也有这样的一位班干,是位女生。

与其说监督早读,倒更像是带读。每天在早读的时候带读英语单词。

大家初中的时候,年龄都十三十四岁,青春期里的叛逆和张扬,不情愿受人支配。

再加上带读的班干部看到同学们不太积极,或者在讲台下窃窃私语,一时略感不悦,语气偶尔会比较冲。

青春期里的逆反心理,碰上不令人舒服的语气。这矛盾一下子就来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激化。

起初只是几位强势的男生会跟她耍耍嘴皮子。嘴皮子耍久了,带读班干难免会生气,一生气便容易在讲台上说些欠妥的、偏激的气话。

气话刚开始听同学并不怎么在意,后来听久了,心里或多或少的都觉得不爽。

不爽的情绪产生后,自然对早读班干部就谈不上喜欢了。

这种不喜欢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哪怕是后来她不再带早读,大家的这种小情绪还持续了一段时间。

班干部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究竟是谁的过失。

我想,其实这种矛盾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这的矛盾点在于,强硬的管理手段会引起同学的不满;软弱的管理手段对同学又没有震慑力。

在强硬和软弱之间,班干部需要找到一个适中的平衡点。而要找到这个平衡点,是对自己情商和能力的一次严格考验。

此外,确实有些班干部的性格便是较为强势的。

太过强势的性格在管理当中,就容易先入为主,太多自我,主观意识过分强烈,甚至强加在集体身上。这样注定会让同学之间藏些矛盾。

就比如,我后来想想大学班长为什么得不到所谓的民心。

或许就是因为在平时通知和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自我意识占据了具体行为。

用一种以上对下的姿态,通知消息任务的时候,更像是在发布命令;对于班级存在的问题,自我决绝果断的制定出一系列惩罚机制,也不过问同学意见,就强制展开。

如此看来,班长的落选怕是注定的。

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当班干部真的很无奈。

因为很多时候的状态,更像是吃力不讨好。

明明勤勤恳恳花了好几个日夜,精心策划组织的活动,心心念念能够准备得圆满,让大家都能积极的参与和喜欢,但效果却不如人意。

明明只是恪尽职守的想让大家,都认认真真的上一会儿早读,却被抬杠,一时生气话语冲了些,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其实,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委屈愤愤不平。

班干部是这样,被班干部管理的学生也是这样。

班干部一味的愤愤不平之后,却还是承续以往的管理方式,不会产生任何益处。

班干部所处的身份,是在学生时代一种非常好的历练,是对将来工作生活的一种锻炼。

如果只是一直咬着自己的委屈,狠狠抱怨,那你只会在琐碎的工作中渐渐厌烦,无法得到相应的锻炼,那这个班干部的身份就没有任何意义。

而被班干部管理的同学,如果总是为个人的情绪,斤斤计较,不能体谅的互相考虑。那么在往后的人际交往中,注定是要吃亏的。

班干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既然普遍存在,那么它便是合理的。

班干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并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只有经过磨练,才能让班干的身份更有意义。

而学生也不该咬着班干的一点不妥,就大肆发酵自身情绪,宣泄不满。

因为换做是你,怕是要做得更糟。

最后,

矛盾什么的,还不如一起坐下来撸个串。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总有些班干部遭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