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他连秀才都没考中,却发了中国第一篇《Nature》

《Nature》、《Science》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能在这上面发表论文,是无数科研人的梦想。

然而,你知道中国第一篇《Nature》论文竟发表于晚清时期吗?

论文作者还翻译了现行的化学元素名称

除此之外,这个作者还有很多第一的名头: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批化学课本、第一所传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本中文科技期刊……

然而,在那个传统科举仍然盛行的年代,他却连晚清的秀才都没考中

他是谁呢?

落榜秀才

徐寿,字生元,号雪村,181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徐寿

徐氏世居无锡,以耕作为生,到徐寿祖父时,家境渐好,他的父亲大概成了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

但不幸,他的父亲26岁就去世了。徐寿的母亲只能单独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

和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徐寿早年也研究儒家经学,想通过科举博取功名。

有点不同的是,因为出身贫苦,很早就与社会接触,他意识到科举考的八股文、辞赋文章毫无用处

于是,他开始遍览经学之外的诸子百家的学问,据说,他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为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科举应试上,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中。

在17岁那年,抚养他长大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彻底放弃科举当官的打算,转向研究经世致用之学

初涉科学

徐寿生活的无锡一带,手工业发达,有很多能工巧匠发明的精妙机器。

这种氛围极大地影响了徐寿,他觉得这些被当时的读书人视为“奇技淫巧”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于是,他遍览历代的科技典籍和为数不多的西方科技著作。


明刻本《梦溪笔谈》

他的兴趣极其广泛:数学、物理、天文、音律、医学、矿学,无所不阅、无所不包。

他将自己的这种科学精神与传统理学中的“格物致知”联系起来,不仅浏览典籍,还特别注重动手尝试

为研习光学,买不到三棱镜的他,动手将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了三角形。

还动手制作过结构复杂的自鸣钟。

他的这种求学态度得到了当时在西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李善兰的赞扬。

一生挚友

前面说徐寿受到了无锡当地风气的影响,无独有偶,当地有一位叫华蘅芳的年轻人也对西学很感兴趣。

华蘅芳的父亲华翼纶是个举人,对西方的学问不太在行。

看小儿子这么喜欢西学,便想给他找个伴,和他一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华蘅芳

有一次,徐寿在县城给人修理七弦琴,正好被华翼纶看到。

徐寿精湛的手艺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便将徐寿介绍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华蘅芳

果然,两人志趣相投,华蘅芳与比自己大15岁的徐寿成为了忘年交,他们一起学习西学,互相启发、答疑。

无锡虽然有浓厚的手工业氛围,但毕竟没有太多的西学书籍,于是两人结伴去了上海,寻找西方科学技术的资料。

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李善兰先生,在李善兰的帮助下,他们采购了一批书籍和仪器。

1856年,徐寿又自己去了一趟上海,发现了一本新出版的《博物新编》

《博物新编》

这本书中介绍了不少近代化学的知识,这另徐寿非常感兴趣。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化学知识,为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打下了基础。

洋务先锋

当时正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时候,徐寿的大名很快传到了洋务派领袖曾国藩的耳朵里。

于是,1862年4月,曾国藩便将徐寿、华蘅芳招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安庆内军械所

安庆内军械所

那时,洋人的舰船横行长江,这令徐寿、华蘅芳非常愤慨,下决心要建造一艘中国自己的蒸汽轮船

蒸汽轮船的核心是蒸汽机,然而哪有蒸汽机的资料呢?

你别说,还真有,之前徐寿在上海看过的《博物新编》里就简单讲述了蒸汽机的原理,还有一张略图。

光有原理也不行,得见见实物,于是他们跑到安庆长江边停泊的一艘外国轮船上仔细观察了一整天。

经过他们二人的刻苦钻研、通力合作,3个月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

徐寿、华蘅芳没有就此满足,在他们的主持下,1866年,由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在南京下关码头首航成功。

黄鹄号

曾国藩对此赞不绝口:“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后来,徐寿又被调往进行军工生产的江南制造总局

在那里,他设计建造了中国近代第一艘军舰——惠吉号。之后,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也相继下水,开了中国近代自行建造军舰的先河。

惠吉号

译书办学

洋务运动只忙于造枪造炮也不行,还得培养人才。

早年自研西学的经历,使徐寿深知中国近代科学书籍、资料的匮乏。

于是他开始着手译书

1868年,徐寿办起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高薪聘请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等人,又延揽了国内一大批西学人才。

傅兰雅

徐寿这书,一译就是17年,翻译了137部西方著作,约290万字

其中,化学方面的书对后世影响最大

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化学原鉴》等书,系统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的主要知识,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化学教材。

徐寿、傅兰雅翻译的书

在书中,他发明了一整套化学元素的中文译法

他借鉴了古代“形声字”的造字方法,命名化学元素:

以化学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作为偏旁部首,如金属固体就用“金”字旁,和石头一样存在的就用“石”字旁。

选取与化学元素外文发音的首音相近的汉字,作为字的另一部分,为声部。

钠、钙、镍、锌、锰、钴、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都是他翻译的。

这种借鉴形声字的翻译可以说是非常有中国特色了。

日本得知后,立即派学者前来学习,将这套翻译方法引进了日本。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系统的西学教育,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专门教授科学技术的学校,是现在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前身。

格致书院

以此为基础,他们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徐建寅父子在其上发表科技专论、回答读者提问。

《格致汇编》

徐建寅是徐寿的次子,也是近代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1900年被张之洞邀请研发火药,几个月便成功制出了中国第一代无烟火药

后来在一次试验中,火药意外爆炸,徐建寅不幸遇难,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殉难于事业的科学家。

1881年,《Nature》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严格来说,是读者来信)。

徐寿在《Nature》的读者来信

徐寿在文章中以实验为根据,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

3年后,一代科技先驱徐寿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7岁。

由于在化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徐寿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

位于今上海格致中学的徐寿雕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清的他连秀才都没考中,却发了中国第一篇《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