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32|大势篇:社会维度(3)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05.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范文】

没有群众的认可,我们什么都不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对个人名利想得透、看得淡,对群众利益想得多、看得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多做雪中送炭的暖心事,多下啃硬骨头的苦功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选自2015年7月8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做群众的贴心人》)



【典故出处】

语出《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百姓喜欢什么,当权者就喜欢什么;百姓厌恶什么,当权者就厌恶什么,这才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官。

【典故解读】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句典故体现了儒家以“仁爱”为本的政治治理传统,强调了“仁爱”精神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古人的廉政思想正是建立在儒家“仁爱”基础上的德治。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句典故,常常用来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范文赏析】

这篇范文的论题是“做群众的贴心人”,文中引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句典故,道出了自古以来执政者做群众贴心人的心法,这就是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心系群众,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06.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

【范文】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把体现中华民族勤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利于更好弘扬新时代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选自2021年1月7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为反浪费提供法治保障》)



【典故出处】

语出清朝顾炎武《日知录·廉耻》,“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民俗风气是国家最大的事情。

【典故解读】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日知录》是其代表作品,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廉耻》篇中,顾炎武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他认为,廉洁知耻是读书人的高尚气节,民俗风气是天下的大事;如果朝廷能够做到教育感化,那么读书人就会有廉耻之心,读书人有廉耻之心,那么天下才就会有良风美俗。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这句典故,常用来倡导移风易俗,刹歪风,治陋习,弘扬时代新风,构建社会新风正气。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时评写于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人大初审之时,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制止餐饮浪费,文中引用“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这句典故,充分体现了自古以来我们就十分重视风气教化,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用法治引领节约粮食新风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文用典32|大势篇:社会维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