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十五年的声音都藏在Paul的店里----figure

这是 Figure 的第 184 支

原 创 视 频

欧德成 Paul:黑胶唱片收藏家、Vinyl Hero二手黑胶店店主

战火之中,音乐响起

Paul的中文名叫欧德成,父母是广东番禺人,后来到越南做生意。1957年,Paul在越南西贡出生。

如百老汇经典歌舞剧《西贡小姐》的故事背景所展现的,那个年代的越南并不太平,美军的到来使西贡变成了一个小美国。他们设立了英文的电视台和电台,美国大兵们带来了嬉皮文化,在街上放起了摇滚乐——对于青春期的华裔少年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唐人街的家和学校是Paul最常待的地方。他从小就喜欢音乐,隔壁的哥哥姐姐放唱片的时候,Paul就在旁边听。

当时黑胶唱片不是便宜货,但Paul的父母支持孩子玩唱片。比起赌钱、抽烟,听音乐算得上正当娱乐了,Paul的唱片机是爸妈买给他的,第一张唱片是朋友送给他的。

华人家庭历来重视教育,很多父母愿意出更高的学费让孩子去学习英文。听英文歌长大的Paul,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让父母喜出望外。

这样的年少时光无疑是多彩的。「有一些越南长头发的嬉皮士乐队,教我们打鼓、弹吉他。当时我十五六岁,学了很短的时间,一年都不到,然后就没学了,因为我要来香港了嘛。」

左一:欧德成

从鸭寮街档主到黑胶大佬

让Paul去香港是家人的意思。眼看西贡渐渐逼近沦陷,Paul的爸妈坐不住了。

「满18岁的男生都被抓去服兵役,很多人走了之后就再也没回来。」Paul的越南语说得不好,连唐人街也不再安全。大海另一边的故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一切很快安排妥当。

「偷渡之前很多和我一样十几岁、二十几岁逃兵役的越南华侨都成功了,所以也不是说极为危险。我没到香港的时候,已经安排在亲戚的地方住了;到香港找到比我先到的越南华侨同学,介绍我去工作。」

最早的工作是在一间餐厅, Paul不喜欢那份工作,但因此认识了很多跟他聊音乐的人。「因为我算是潮人,所以我喜欢去卖潮服的店做。我又喜欢唱片,喜欢组建乐队,玩吉他、鼓那些,后来又去做过乐器店。」

Paul曾在港岛的一间唱片店工作,那是他真心喜欢的工作。后来因为要搬到九龙区居住,只能辞职。但搬到九龙后,他意外发现一片新大陆。

九龙深水埗的鸭寮街,早在80年代已经是闻名的「跳蚤」(二手交易)圣地。Paul从越南偷渡过来的时候,一张唱片都没带,于是就去淘货:「我去深水埗买唱片,发现那里有很多好的唱片,二手的,很便宜。」在越南价格不菲的黑胶唱片,在这里全部大甩卖,Paul在短时间内收购了大量唱片。

后来, Paul决定在鸭寮街卖唱片。

当时香港的高地价和高租金,让来自越南的Paul很不适应,人情味的淡薄也给他格格不入的感觉:「香港人做事急,又很紧张钱。」加上亲戚要谋生,没有人照顾他,Paul只能选择简陋的档口开始自己的黑胶生意。

留着长发、带着巴拿马帽的欧德成,为了守护他的黑胶唱片,白天摆摊,晚上也经常睡在街头。特殊的形象和生活习性,让他受到路人的谩骂与破坏。但他还是在那里扎了根,地摊摆了20年才搬到了唐楼,到现在加起来快35年了。

十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消费升级,旧的东西就被人们大量扔掉。Paul曾经拉着货车,从别人家里、从垃圾站,几千几万张地回收黑胶。

欧德成的名声渐渐扩大,店里顾客除了喜欢黑胶唱片的人,还有迪厅、电台、录音室等机构;他的黑胶唱片店,也成为香港的文化符号之一。

环保嬉皮士的梦

欧德成已经快二十年没有买新东西了,他热衷于二手货品,当然包括他的二手黑胶们。

「猛出新东西,浪费很多资源,破坏环境去做,我很讨厌这个事情,所以我要环保,把那些没有用完的东西继续用,这个地球会没有那么快坏掉,我们会很开心。」

现在很多新出的黑胶碟,Paul说其中很多是假的,是用数码声音录成黑胶碟。「黑胶里面那些声音不同,是好的声音。但是现在的人不是这么想的,他玩黑胶就是为了潮,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是假的喜欢黑胶的人,装模作样,就觉得这是时尚。」

欧德成的梦想是环游世界,而且要不止一次。他去加拿大探亲,顺路去美国1969年举行反越战演唱会的旧址,演唱会所录的那张黑胶唱片对他影响很深。

「我是个活在四十年前的人,到现在都没有变。我在70年代的时候都没有iPhone,没有这么多先进科技,我们也这么开心。这个地球很美。现在你跟那些动物说什么iPhone、什么科技?都没有,还是几千年前、几亿年前的动物,它们不开心吗?我不相信。」

三十万张黑胶,谁会是它们的主人

「人家说你是傻的,你这么多的黑胶,都听不完了。我说不是,我不是为了听完它们,我是想保护它们而已,给它们一个安全的地方住,继续有人去传承它们,可以传到几千年、几百年后。」

但Paul还是喜欢自嘲是「傻佬」,因为只有傻佬才能一直不老。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有时候他觉得「心里有很大的臭脾气,因为那些东西做不好,紧张,serious。」

我们曾想让Paul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碟,他说选不出来,这对他而言太残忍了。「因为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了,很普通的、很冷门的、过时了的……你叫我选10张我都选不到,我一定要有几百张至几千张。外国的世界很大,写音乐的人又多,像我这种性格的人也有很多,那些唱片都说中了我的心声,所以不可能选一张,一定不行!」

现在他的店和仓库组成了一个黑胶唱片资料库,每卖掉一张唱片,Paul都会想办法再收一张补回。三十多万张唱片,没有记录本,每一张都在他的脑子里。「我通常是分音乐类型,记下来我哪个年份收了哪家的东西,摆在哪一堆,我就去那里找出来,那就行了,靠记性。」

因为从年轻时就酷爱摇滚乐,Paul对摩托车也情有独钟,曾倾尽所有购买了一台在香港很少见的美国哈雷。但这台千辛万苦得来的车,最后还是被Paul卖掉,去支付存放黑胶唱片的场地费用。「玩少一点,做多一点,哪件事情重要就先做那件事。」

欧德成把几乎全部精力都留给黑胶,连吃饭时间都不想浪费,常年吃外卖落下了肠胃病。家人移民到加拿大、美国后,一直叫他过去团聚,但为了守护黑胶子女们,Paul一直没舍得离开。

Paul将黑胶唱片视如珍宝,给了它们一个家,但他无法在这个店守一辈子。等到搬去加拿大跟家人团聚的时候,他打算把这三十多万张碟留在香港。「因为它们是属于香港人的,我觉得自己是在帮香港人存放东西。」

可是他也知道,自己无法阻挡新浪潮的到来,只盼有更多人能有一份心,不再让这些黑金流声因潮流被扫地出门。

装载:figure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三十五年的声音都藏在Paul的店里----fig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