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海:下雨天,不撑伞丨一天

如果你下雨天来上海,可能常会在街头看到不撑伞的人。他们栉风沐雨,不徐不疾,湿衣而不乱步。我猜是因为上海经常下雨,一年有四分之三的雨水和乌云天气。大部分时间这里的雨绵细如丝,不打伞倒无妨。

尽管本地人常吐槽连绵雨天带来的湿冷,我倒挺喜欢上海的雨天。雨天让这座城市颠倒,它带着混不吝的雅气,绊住很多人的脚步,搅乱了往日的秩序感,露出他不清不楚的那面。鼻子最先察觉到他的变化。空气中,能闻到平时被忽略掉的香樟味道,唤醒我对观察街道的兴趣:地铁口边,伞尖相互纠缠,不知打湿谁的衣角;便利店里,多余的陌生人因萍水相逢露出暧昧的微笑……

雨丝在天地之间来回穿梭,每个人被织入这场网里,平添了似是而非的联系。这联系甚至可以弄模糊时间的场域。十里洋场,沪上烟云顺着百年梧桐和建筑飘入雨幕,关于上海的故事就在脑海里串戏。

雨天,是闯入上海心底最好的时候。如果你下次来上海,恰好碰到雨天,不如就当这是一场不被通知的约会。因为不知雨在什么时候落下,又不知这雨带你停在哪里。


1.挑件心水小物,highlight一天好心情。

如果常逛选物店,你可能早就猜到这里的门道。店主选的是物品,兜售的其实是自己的性格和品味。

KYA和队长是俩位性格开朗,爱逛市集的姑娘。她们想着如果天天能逛市集就好了。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真开了这样一家店铺,名字就叫做THE Market。

刚走进门,就感觉这家店特别温馨,屋里弥漫着香甜的气息还伴着咖啡味道。他们的装潢属于简约日杂风,木头桌椅搭配绿植,清新而自然。

这里的杂货由店主精心挑选,包罗生活的万象,食器、用具、饰品等,让人目不暇接,不忍心放过一丝细节。选品大多由设计师手工制作,比如羊毛毡、手捏陶瓷。虽比不上流水线生产的精细,但多了层手作的故事感。这让我感觉店主不是在售卖杂货,而是中转一件件心意。

如果你时间不着急,大可坐下来,点一杯咖啡和她们聊聊天。我想他们不会吝啬和你分享小物件背后的故事。

地址……时间……

2.打包带走一个春天。

全世界好像都在教年轻人怎么解压,某公司在这方面就赢得很轻巧。生活已如此艰难,何必对他们严肃说教,不如讲几句谐音梗博君一笑。秉承快乐哲学,它靠抖机灵的文案火遍全网。

他们公司上海店没有想象中大,金属货架上摆放着大小植株,门口还有几辆手推车,挺像一家贩卖短笑话的植物便利店。舞台不够大,但关于植物的talkshow is going on。

作为一个有职业修养的谐音梗爱好者,他们公司认为,梗可以很per,但不能太肤浅。比如上海店的这句slogan,“没有买卖,没有上海”,这强大的文化输出让人猝不及防。

看完一圈货架上的空气凤梨,球形朱顶红,塑料假花,我深深认为他们绝非一个只会摆弄文案的皮包植物公司。你看人家不仅把话讲得很轻松,也把产品搞得让人很放松:有啥好担心养不活植物的呢?你会放个青松就行。

在我看来,来他们商店,打包带走的不是植物,而是治愈生活的氧气,是一个可以放在办公桌上的春天。

地址……时间……

3.不止书店,还有自出版。

书店是通往各个世界的入口,我想他们连接的是插画师的脑洞。

呼呲呼呲一口气爬上二楼,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眼前的插画惊住了。弧形落地窗旁,书架上满满当当的摆放着不同开本的zine、绘本、小豆本、海报,还有常见的设计类杂志《brutus》《brand》,这些好像都在对你说:“欢迎来到插画师的乌托邦。”

上海的书店主题风格不一,但是专门做插画的书店凤毛麟角,他们是其中一个。当然这家小店远不止卖插画这么简单。

与其说他们是家书店,倒不如说是插画圈的平台。它常年组织展览、论坛、插画线上课程,还为插画师提供自出版的机会,真是拼尽全力,保护插画这个行业的小火苗。

如果好奇他们的小脑瓜里装了什么?不妨留意一下店里免费赠阅的小报纸。从选题到印刷,全部是店员亲力亲为。他们对自出版的热情,让人备受鼓舞。

地址……时间……

4.不小心,去别人家串了个门。

说一个商店像“家”,好像是在开玩笑。而他们家居店不一样,它确实以“家”的风格存在着,从家具设计再到陈列,“家”的味道贯穿其间。

踩着吱吱嘎嘎作响的楼梯,一层层拾级而上,推开门,有一种闯进别人家的感觉。你还想着这样会不会挺不自在,但这里的气氛又瞬间松绑你的局促。

可能是这满屋木家具让氛围变温柔,也可能是因为灯光柔和让你释然,还可能是这些似随意又精心摆放的小物品,处处释放主人的品味信号。当然主要是,这里没有店员与你如影随行。

她懒懒的坐在沙发上,见你来,悠悠回了句:“你随便逛,有需要,找我。”于是我也就随心看看、转转,仿佛在别人家,完成了梦想的roomtour。

地址……时间……

5.像看杂志一样,去逛店。

上海是一个特别哈日的城市。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听朋友讲,他的上海同事会周末打飞的去日本度个周末。似乎日本人也听闻风声,近几年一波日本店铺纷纷入驻上海。其中,日本时尚品牌也带着他的东京时髦生活在19年来到了上海。

比起隔壁的邻居优衣库,这里的服装设计特别,但又不会太复杂,款式多宽松不挑人,胜在价格宜人,挺合适年轻的日系爱好者。除了服装,还有杂货,咖啡,餐饮。用3层楼的空间,还原一个日本年轻人的生活复合空间。

日式店铺胜在细节感。每次去逛,都能从门前中岛上发现不一样的新鲜感。在他们看来,做店就应该“像杂志一样去编辑”。平均每2个月,他们会以门店视作杂志的连载专栏,策划不同主题和联名展览,给人带来像看新杂志一样的期待感。

地址……时间……

6.时髦的人请就位,一起来换装play。

本人单方面宣布,安福路是上海最好逛的小马路。短短800米,让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走(吃吃喝喝买买逛逛看看)完。这里小店林立,集合了各式小店,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容易让人错过这家小众的买手店。

店如其名,他们的灵感就来自“公园”。转过一个小巷子,再走过一片的空地,才到达藏在室内的小公园。这里像是公园一样宽敞,没有明显的分区和动线。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一些跷跷板形态的中岛、弹簧状的小展台、投币机、云朵沙发等好玩的元素,倒是有公园内味儿。

公园的理念从空间体验延伸到了线下活动。听说,店主会出租场地,不定期邀请设计品牌、创意工作室一同来公园玩耍,还会举办品牌的pop-up展览,这种玩法和其他买手店有点不一样。

地址……时间……

7.老上海的腔调,停在这里不走了。

上海不缺传奇的故事,故事里老洋房从不缺席。老洋房在上海人心中,是最顶级的“腔调”。这和他们的格调,倒是不谋而合。

他们就坐落在4幢独立别墅里,和方所血脉相连,由老板和杂志人创立,继承了品牌的文化精英感。不知他们是不是拿着上海老克勤的版式来打造这家店铺。这里既拥有聪慧大脑(书店),又穿得考究(例如服装店)。当然和它来往的也没有无白丁,多是像金雨辰这样的上海名流,来这里举办活动。

我比较中意它家的书店。店里灯光偏暗,木质书架塞着满满当当的书籍。稍稍留意一下陈列和书籍,就知选书品味了得。顶楼的杂志馆简直是杂志博物馆。店员介绍,这里有500余种国内外杂志,还有各种过刊。嗯,就是一家卖书的店该有的认真模样,不将就。

地址……时间……

8.新鲜感,才是老建筑活化的盐。

在早期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里,他们搬进来网红茑屋书店,再配上一串美术馆、网红咖啡馆、餐馆。

这听上去,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老建筑活化商业体的典范。在这里消磨一个下午,应该不成问题。但因为这些标配过于标配,就有点儿四平八稳。这算是我对他们的初印象,主要是愤愤不平书店不能现场预约。

而因为outland户外店铺的开业,让我再次产生探索这里的兴趣。时下,glamping正当红,outland就踩在了这波浪潮上。它们把露营场地搬进店里,所售卖的都是杂志上才能看到的露营尖货儿,诸如uniflame餐具、anevay餐具、芬兰的kupilka。

地址……时间……

9.潮人,请朝它看齐。

众所周知,上海的淮海中路商场,那是神仙打架的道场。沿着淮海中路慢慢走,看着K11、环贸iapm门口的展台,我都能听到金币掷地声,那是商业战场厮杀的味道。

每次当我路过他们店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向店门口的LED大屏行注目礼。它实在太大了,足足高达40米,仰着脖子也看不到边,上面还会循环放着艺术家作品。

视线往下移动,看到穿着不羁的年轻人,踩着又拽又酷的劲儿,大步流星走进店里。这时候,我总想上海的rapper、街舞高手、买手博主,是不是都扎在了里面?因为,肉眼可辨,这里的潮人浓度,是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从发型、帽子、衣服,再到随身携带的包包,多是当季潮流单品,毫不费力立起一个个鲜明的high fashion人设。

他们定位很清晰,主打年轻人的“潮”文化。这里有陈冠希的innersect,还有一些圈内出名的中国小众设计师店,如……。总之不论“潮”怎么被定义,在他们这里都能找到时下最新鲜的小样。

地址……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9.上海:下雨天,不撑伞丨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