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伤寒论》医理

     自学古《伤寒论》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是要进入整理的阶段,以便能贯通理法。

     《伤寒论》是中医汤液派必修课。如果真正要学好中医,就必需学好《伤寒论》,否则可以这样说,你的治愈率不会超过60%。但是《伤寒论》这本书,他不是一本好的初学者教材,因为他本质是一本医疗日记。也就是说,这本书上并没有把医圣的医学理论系统的呈现出来,而只是在每个医案中留有痕迹。而后代从这本书上悟出大道的大家们呢,可能也是不太擅于总结,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总结,所以大多是逐条解读原文的方式在讲解。也许,他们有系统的讲解,这可能是在弟子传承的时候讲的,而不会在公众场合下讲。我呢,刚好听了老师的讲解,然后自己总结成自己的语言,不是说教,而是分享。就如吃到了一个小饭店的好吃的,然后把他分享给朋友一样。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伤寒论》的理法。


伤寒论理法,我把他分成三个方面:

病理,也就是生病的原理;

诊理,即诊断病因的原理;

治理,就是开方治病的原理。

先来讲病理。

中医讲人体之所以生病有二种可能。一是能量失衡。这里讲的能量就中医专业词语里的气血或津液。我们在伤寒论的条文里经常能看到这个词——津液虚。用能量这个词,其实是为了与我们一直以来受的教育匹配,津液对我们来讲,有点不好理解,所以我们就用能量来代替。因此,学习中医,我认为首先要有能量思维。因为对于人体来说,能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在后面的分享里会越来越突出。中医里讲人生病,首先就是能量出偏 差,不足、过少或者过多,都是有问题的。

那第二个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出现瘀堵,“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相信没人不知道。我们要有能量,但光有能量不够,还得把能量输送全身各个地方才行。这个能量输送的渠道通畅度就很重要,不通畅,就会导致相对应部分出现问题,因为相应地方的能量不够或缺嘛。

我们用一个灌溉系统来形容这个可能会更好。

一个农业灌溉系统好不好,一要看水源足不足,水源地(水库)水不足了,那肯定会有土地会遭遇干旱而失收。但是有个时候,水库里的水是足够的,但为什么有的地还是干了失收呢?我们知道,如果渠道堵住了,那空上堵点后面的地也会缺水是吧。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者都有,即即水库水不多,同时渠道还堵住了。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水太多了,我们知道,水太多就会发洪水,对吧。因此能量过足也不是好现象,居中最好。有一点希望大家要明白,即便水库水有不足,但局部渠道也可能出现水漫出外造成损失的情况。

总结起来一句话:不“中”不“通”是为病。不中,就是出现了偏差,能量过多或过少,全局也好局部也好。不通,就是有堵点,这个好理解。这个是病理,接下来我们来讲诊理。

即然病理清楚了,诊断的原理也就很简单了。首先我们要明白要诊断什么?

诊断什么呢?就是诊断中不中,通不通?不中,是偏多还是偏少,是局部有偏差,还是全局(整体)有偏差,偏差的程度是多少。如果是局部有偏差,那什么地方出现了偏差。不通,那就是找到那个地方堵住了,是什么原因堵住了,堵的程度是多少。

中医诊断是最核心的技能,也是最难学的,把脉就是诊断方法之一,记住把脉只是之一,不是全部,这一点学中医的朋友位一定要记住,本着对患者的尊重,一定要多种诊断手法同上,比如按诊,比如看,比如问。多种手法取的结果一起,才是稳妥的。

那么,诊断这一最核心的步骤,要如何做呢?

在伤寒论里,有中医最著名的诊断方法——八纲辨证。也就用从八个字来衡量人体的偏差。

医圣就是教我们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字来衡量人体的偏差。而且,从伤寒论的条文里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医圣诊断的程序。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惊,为什么呢?因为医圣他之所以成为医圣,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高的治疗效果?就是他看病讲求法度,严格遵循看病的程序。有法度,有严格流程,这才是保证不出偏差,能够兜底的最好方法。这就象我们看很多企业一样,优秀的企业,一定是事事有流程,人人守流程,那怕是搞创新,也要遵循相关流程,而不是有个想法就乱来。相反那些糟的企业,则相反。

那看诊断,首断阴阳,即能量的偏差。阳,就是能量充足,阴就是能量太少。我们用1~10分来计能量,5分为居中,最好。当然实际上,这个打分没那么准,4.5~5.5我们都可能称之为居中。因为不同的人,他的评分标准是会有一点点误差的。低于3分的,我们称之为阴。3~5分之间,为津液虚,但总的来说还是阳。

表里,则是病位。伤寒论把人体的病位分成三个,记得不是十二经络,不是五脏六腑啊,伤寒论没那么复杂,就三个位置,即表、里、表里之间(我们这里称之为半表半里)。表就是我们的皮肤、骨肉、骨骼这些,里就是肠胃道消化系统。半表半里就是二者都不是的那些地方。这个阴阳+表里,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六经。


我们来看这六经。如果病在表,能量足即为阳,则称之为太阳病,如果能量为阴,则称为少阴病。如果病在里,能量为阳,则为阳明,能量为阴则为太阴。如果病位在表里之间,能量为阳,则是少阳病,能量为阴则为厥阴病。这样一共就6个,俗称六经。但是所谓的太阳,少阳之类,并非我们黄帝内经里的太阳经,少阳经,少阴经,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寒热。寒热就是我们身体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热还是寒。比如说心烦,爱吃凉的,说明是热的。所以我们看中医的时候,医生大概率会问,你喜欢喝温水还是冰水啊?看你的舌苔是黄的还是红的还是白的之类....这其实相当大部分就是在确定寒热的。

最后是虚实。虚,就是身体本该有的没有或不足。实呢,就是身体里面有了不该有的,比如说,痰,比如说肿瘤。还有什么气多了,有痰,水肿(就是废水),瘀血,包括大便硬结。

诊断这块,有二点我要特别强调,因为这二点不能错,错了很大概率直接影响效果,甚至生死。这二个就是能量即阴阳。因为阴证的用药与阳证的用药是完全不同的。阴证病人,是不可以用下、汗、吐法的,特别是能量在2分以内的,绝对不可以用。阴证的病人,什么都不用想,先用增加能量的药就好了,即增强体质。很多病,能量起来了就自然好了,大家要知道,就如水渠的堵,很多时候,水有了,这个堵自然就一冲就没了,不需要特意的去梳通。

第二个强调的点是寒热。这个也不能错,寒热搞错,也会出人命的。原本是很热的人体,你还上生姜,桂枝之类的热药,你不要人命。

只要我们在阴阳上,寒热上没有搞错,那基本上就不会出大问题了。

好了,诊理就分享到这儿,接下来我们来分享治理。

伤寒论里的治疗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能量多了,就减能量,如发汗。能量少了,就补能量,比如有名的增加能量的药建中四味:人参、姜、甘草、大枣。包括粳米、知母,地黄、糖之类。所以为什么经期女孩子 要喝红糖水了吧,就是补能量。而如果热的身体,就来凉药,如西瓜,如苦瓜,如黄连。寒的身体就上热药,如姜,桂枝之类。如果有堵的,就去堵就是了。比如有痰,有上焦水饮,有半夏。有便秘,用大黄之类。

好了,整个伤寒论的理法,就分享到这儿。但我最后要强调的是,药是治不了病的,真正治好我们的是我们的身体自己,这个是中医最核心的心法,整个治病过程,主角是身体自己,药只是配角,是辅助。医生呢,通过诊断,了解证状,分析出身体他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然后用药或其他手法顺势推一把。比如说,身体想通过发汗的方式把病毒排出去,只是消耗太多,能量不足了,所以我们用药帮助他一把,比如说毛孔没打开(如发烧但又不出汗),我们用麻黄+桂枝,麻黄就是打开毛孔的,桂枝呢就是把能量带到肌肉层,所以叫桂枝解肌。大家要知道,病邪的排除也是要有载体的,这个就是能量,就是津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发汗方式的药方组成里面,大多有增加能量的药,前面讲的建中四味,只不过根据现有人体能量的多少,有的用四味,有的用三味,二味,一味,还有剂量大小不一。如果身体能量本就充足,那就没有增加能量的药。

伤寒论的医理就介绍到这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伤寒论》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