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教授《爱上语文》

      这几天听王崧舟教授的《爱上语文》的讲座,收获颇丰。每讲都是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不仅告诉学生怎么学语文,也告诉老师怎么教语文。

      他从古诗词入手为例进行讲解,把诗解读的通俗易懂,把道理讲的令人叹服。

        他呼吁重视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有学生认为“明月何时照我还”,夜间行舟不安全,应该变为“白日何时照我还”。这就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一一明月。从三国曹丕的诗开始,明月逐渐与怀人、故乡联系在一起,从此源远流长。因此此句不仅是要表达行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

        注重诗歌的新颖独到之处。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来到庐山,可以写庐山的山、水、云等美景, 但是“不合时宜”的苏轼没有,他避熟就生,写了一篇哲理诗,表达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对时事的见解。

      看似简单的文章却挖掘出深厚的意蕴。一年级课本的第1篇课文是《秋天来了》,也许有的老师觉得很简单,没有什么可教,实际上忽略了秋天的两个很重要的意象一一落叶和大雁。不要以为孩子们不懂,只要结合着他们的生活,就可以一点就通。落叶渲染凄凉,诉说着时间的流逝。鸿雁传书,更寄托着人们的相思。浅文教深,需要老师的一双慧眼,更需要老师的一颗文心。教语文就是教文化。

        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读诗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这就需要探究水背后的文化意蕴。古人用水表达哀愁,用水表达时间的流逝,更有水来比喻女人,如“秋水伊人”“柔情似水”“望穿秋水”……“水光潋滟”写湖里的水。“山色空蒙”,写天上的水,接下来有水想到美人,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除了音律之美外,贵妃雍容,昭君冷艳,貂蝉妩媚,用西施的清丽来形容西湖恰到好处。真的没有想到水的背后还有这么厚重的文化。

      里面的好多话都给人以触动,发人深省。语文与分数无关,确与素养息息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王崧舟教授《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