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随意性、相对性、稳定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

       《冬吴相对论·iPhone与“中国制造”的新价值》这期节目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平常说的黑色,印染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如果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东西持续关注,就可能培养出这类异乎寻常的敏感。曾有一个企业家遇到一个高明的木匠。这个木匠说,当我不知道木头是有个性、有脾气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平庸的木匠,直到有一天我懂得了木头是有脾气的,春天一个脾气,夏天一个脾气,不同树种的木头性格也不同。这就是隐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无法清晰表达、无法转移给别人的。这似乎是一种神秘的体验。在任何一个行业待久了,都有可能得到这种隐性的知识。比如画家对于颜色的敏感,作家对于文字的敏感,常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奥妙在哪里。吴伯凡认为,缺乏这类隐性知识,正是目前“中国制造”的一大弱点,所以我们通常只是在做简单粗糙的加工。

        我想,这大概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我以为,身为教师,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而且敬畏它,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这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单凭学生的表情和气氛就知道自己该怎样调整教学方法,普通的教师就没这个本事,他们只知道傻呵呵地照原方案讲下去,而这种技巧是谁也无法教给你的,这不是人家保守,而是因为这属于隐性知识,本来就无法表达。你只有沉下心来,非常专注地工作和体验,才能慢慢掌握这类知识。据我观察,有没有这类隐性知识,是区别普通教书匠和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对于教育学生也很重要。教师历来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因此教师很容易以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显性的,凡是无法说出来、无法写出来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这就会造成教师“无知的傲慢”。他总是想把一切知识、本领都显性化,结果他就会发现很多“荒谬”的事情。比如他认为有些学生完全没有什么知识,结果他们长大后很有成就,而他很看好的、认为很有知识的学生长大后却表现平平。其实这件事并不荒谬,荒谬的很可能是教师自己的眼睛——他只看到了显性知识,没看到学生的隐性知识。再比如语文课上的语感培养。语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知识,这种东西根本说不清,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教。然而有人主张把语感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这个任务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就连任务本身都无法说明白。但是这不等于语感无法培养。如果学生潜心读书,反复玩味文字,慢慢就有了好的语感,俗称“找到了感觉”。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把语感培养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但一定会创造很多机会让学生体味语言。而那些上课哇啦哇啦讲个没完和让学生做大量习题的语文教师,显然是最不懂语感的人,因为这种办法对培养语感最为不利。

        隐性知识是存在的。如果你敬畏它,它会成为你很好的资本,如果你不敬畏它,不大力培养它,则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只是个“粗工”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敬畏“隐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