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校3.0时代

 什么叫学校三个零时代?学校形态的演变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并且不断进化的一个机构和组织,学校形态的进化我们可以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早的一种学校的形态,长者在口述他的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把智慧传递后生,这是学校原始的形态,

第二阶段:1.0时代的学校。孔夫子杏坛讲学图。我们把它称之为叫作1.0时代的学校,这个学校他是适应农耕文明,孔夫子在一棵杏树下就开始上课了,至今为止我们也把我们的讲台称之为叫杏坛,那个时候的学校,第一、整个社会的知识是很短缺的,而且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教育就是传道学习,孔夫子尽管他的门徒很多,相对于整个社会的人群来说,能够得到孔夫子的教诲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有的人是非富即贵,说明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能够机会读书,这个我们称之为叫农耕时代的学校。

第二阶段:2.0时代的学校。到了工业革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整个工业生产中劳动者提出了很多要求,他们希望每个人都具备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可以成为他们的雇佣对象,因此,农耕时代的这种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机械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的培养需求,所以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这个义务接受教育,为了提高这个教育的规模,我们就采用班级授课制与之相对应,我们称之为叫2.0时代的学校,他主要是适应工业革命对于劳动者的需求,教学走向大众化,班级授课制成了主流,这个时候培养的人才适应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只要身体健康,勤奋守规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工人,就像我们做月饼一样的把人从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

第三阶段:3.0时代学校。他是适应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的,信息知识的生产飞速发展,出现了海量的信息知识,另外一个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让信息变得对称,老师所知道的,学生通过一个网络也可能就知道了,所以信息变得对称,老师过去通过先学,然后再贩卖知识,这样的一个时代就变得不复存在了,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学校的概念越发模糊,没有围墙通过互联网连通了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也是学校,比如互加。

  畅想未来的教育,如果我们大家画一个时间段,可以2035年,也可能是2025年,在未来学校里面读

第一个途径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明时代,

学生学习通过做实验、阅读、社会实践或者通过其他的社交数据等等这些数据都汇聚在一起,而这些数据通过清洗之后就为学生做了一个数字化像这个数字画像,这个数字画像不仅可以讲告诉我们学生学会了什么,做过什么,做成了什么,失败了什么,也可以知道他经常去哪些地方,还有什么兴趣,这个数字画像就会越来越精准的描述一个学生,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也可以让老师进行因材施教,也可以给高校招生提供辅助。

第二个途径: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学可能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会出现很多人际协同课堂的涌现,教师的工作将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传道授业结构的任务也许可以使用机器来取代,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和情感的呵护者。

第三个途:每门课程都将有自己的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这个图谱比资源库更加颗粒度的一种总结制图,他这种技术会深度的嵌入学习系统,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第四途径:课程外包将会常态化,未来的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施工服务,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方面提供越来越多的精力。

第五个途径: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拟学校与实际学校无缝融合,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就像互加课堂,它其实就是一个虚拟学校,这个虚拟学校通过互联网联通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它可以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来的新学校不仅仅是一种真实再现的课堂,还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加入,虚拟学校和实体学校他们的任务功能就会做一些切分。

第六个途径:屏读将会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电子产品的普及我们可以读手机,ipad或其他的电子设备等各种各样的屏幕,我们读的就不一定都是文字,可以是动画,可以是流媒体,可以是3D的东西,信息传输方式多元化,学生多感官参与,认识效率级大提升。

第七个途径:每个人作业都是不一样的,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第八个途径:学习更加多样,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将成为共识。

第九个途径:学校都会成为人民的精神,心灵家园所以,很多人选择到学校去,其实他不是仅仅是为了考试的,他也是为了一种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得以永续存在的重要理由,我们学校要善于跟孩子的天性进行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动的天性。

课堂将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滋润,理解和应用的场所,这是网络学习学习不可替代的功能。这是课堂课堂不会消亡,所以课堂的功能角色将会发生一些改变,学习将会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与网络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就是未来我们教育新常态的改变。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像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就是一个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互联网上不管怎么样来进行交流,他总是冰冷的,怎么样让孩子们获得一种有温度的交流?我觉得是我们现实当中学校应该具备的,它也是技术不擅长的,所以技术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要对未来,要拥抱未来要积极的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带进课堂,但不要唯技术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学校3.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