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第17次买标债

   本次是第17次买标债,累计第62次买城投债。

   在同时有公募和期货做的标债资管时,我们更倾向于选公募资管,因为公募基金受到的监管比期货更严格。

   这次投的就是公募资管,合同约定投向全国区域内的城投债券,封闭期一年。

   之前买过两只投向全国区域内的标债资管,最早那只已经披露了季度报告,前三大持仓债券是山东省内的城投债券,持仓的第四大债券是贵州省内的一只。

   最近因为新发行上市的城投债券很少,所以市场上存量的好的高收益城投债券少,算偏资产荒。

   另一面是因为发行上市的城投债券少,非标类的城投债券被大幅压缩,像定融直接被一刀切;非标类的信托也在不断压缩规模,租赁类的非标也在被控制。所以非标到期的资金,在短期内的流动性风险是在增加,尤其是一些弱区域、弱资质或者重网红平台,流动性风险在增加。

   上面想的是开前门,堵后门,用发极低成本的专项债,不断去置换掉高成本的非标债务,但专项债一般专款专用,投出去产生效益的回报周期又慢,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未来一年多内,非标的流动性风险可能还会增加。

   7月份M2同比增速超过12%,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多万亿,放出来的钱,很多都是在资本市场上空转,拿去抢低风险高等级的债券,或者拿去买大额存单,很难流到真正需要用钱的企业上。

   有些同业存单AAA指数类的公募基金,设定规模上限100亿,疯狂的基民们把额度给买光,买的时候虽然不限购,但只要退出的人比进入的少,申购的金额都只能部分申购成功,8月份我就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帮跑去抢票面2%以内的城投债券,有超过10倍以上的认购倍数的,都疯了。

   虽然上面放了很多钱出来,但都跑去避险了,像同业存单类公募基金,它实际的底层资产就是拿去买银行等金融机构债券,金融债券和城投债券的属性类似,风险一般都低,票面利率也更低。

   上面放了这么多钱出来,结果上半年GDP增速还不理想(当然跟疫情有关),钱放出来了也是在极低风险品种上,不断加杠杆玩空转。我们更倾向于用公募的牌照买标债的一个原因也是:一般公募标债资管能加的杠杆比例比期货低,公募一般最多加到120%;期货一般最高加到150%;当年弱监管的P2P是怪胎,可以把杠杆加到30倍,甚至50倍以上。以前P2P,一个亿的资本金,就敢把待收做到30亿,甚至50亿,最后玩崩了。

   金融这玩意,很多时候就是有杠杆的,把杠杆上限控制住后,它的风险就能小很多,在风险管理上就限额管理。

   之所以跑去抢低风险的存款或债券,主要还是市场缺乏信心,股市的表现就是老百姓信心的晴雨表。   

   话说回来,上面印这么多钱,GDP效果还不明显,真正缺钱的人,往往资质太差,贷不到款,真贷给他,最后有可能连本金都收不回来;银行那帮人打电话给符合资质的人放款,可惜那部分人又不缺钱。在股市行情不好,楼市行情也不好的情况,有几个人愿意贷款来搞实体,玩投资啊?绕了一大圈后,如果GDP增速不行,年轻人失业率控制不住(快接近20%),最后估计还要靠城投来带头搞融资,搞项目,然后带动基础设施领域,甚至产业类城投领域的增长,如果没有城投去做这个事,其它普通工商企业小胳膊小腿的,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冤大头,来调节经济。

   长期看,我们还是很看好城投的,它可以是当成调节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神器”,不能啥事都指望央企去办,区县市级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地方城投去牵头做。包括很多专项债项目,最后也是需要落实到地方城投去牵头做。

   未来的路还很长,应该还可以长期喝汤。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发:第17次买标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