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每到的6月1日,票圈都变成了大型晒娃摄影展。有娃的晒娃、没娃的把自己当娃晒,毕竟谁还不曾是一个宝宝呢。
朋友圈刷得正开心,突然被一篇标题刷新下限的文章给打断。“拒绝长大,任性到底”,这个标题在千篇一律的儿童节热点文中显得格外叛逆,叛逆到直戳我那颗还没来得及释放掉的青春期叛逆的心,一瞬间还有点被这个标题给吸引,但隐隐中又感觉好像哪里不对。
一般人只是不想长大、不愿长大,“不想”、“不愿”虽然也是在表达拒绝和抗拒,但这种拒里更多的是无奈,无奈则说明他正在做的和所表达恰恰相反,而“拒绝成长”则是完全不一样,这是在表达一种宁死不屈的抵抗,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尽管我对这种标题类热点文章很抵触,但那颗参杂着“感觉不对”的好奇心还是让我点开了文章。
老实讲,挺失望的。
文章从头到尾只有作者的对过往经历的描述和主流价值观的不爽吐槽。比起标题,内容反而显得平淡无奇。
看完文章虽然满足了好奇心,但还是不清楚那个“不对的感觉”到底是什么。
儿童节的设立,最初是为了悼念二战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所有死难儿童,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呼吁保护儿童权益、反对虐待和毒害儿童的节日。
小朋友们过节,大朋友们跟着凑热闹本来无伤大雅,但当“童心”、“童真”被营销文案过于简单地滥用后,这两个词汇开始被简单的曲解:童心、童趣只有小孩才有,人一旦长大,就必然会失去这两种特质。
那么,到底什么是童心和童真?为什么普遍地会认为长大之后就会失去这个东西呢?
我所理解的童心,是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个世界既包含广义的世界,也包括身边具体的周围世界;童真,是对包括自己在内人事物的真诚和善良。
好奇心、真诚、善良,这不都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吗?小孩是人,成年人也是人,既然都是人,那小孩拥有的人性大人也应该,如果你说你没有,除非你觉得你不是人。
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并不是他们真的没有,只是他们忘记了自己其实一直都有。那是什么让我们失忆了呢?
在长大的过程中,这些特质展现曾经让你受过伤,比如小时候问“为什么”不仅得不到父母的解答,反而会被指责“哪来这么多为什么”,这种指责感觉会让我们觉得很受伤,为了不再被打击不再受伤,我们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停止提问其实是在自我保护。
刚开始你也许能做到不问,但好奇心的作用却很难让你停止产生疑问,有疑问不问是很难受的。
在被经常指责之后,你知道这个难受是已经不可能通过提问排解了,为了让自己不难受,当时的你唯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好奇心藏起来,让它不再发挥作用。
当你越来越少的去用你的好奇心,时间久了,你也就忘记了这个已经属于你的存在。就我们像收拾屋子,经常会发现一些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这些东西一样。
你不是没有,你只是忘记了你有。
既然自己有,那就不用去羡慕别人,更不用想着去变成那个你羡慕的人。
长大除了让人误以为会失去人性中的一些美好外,那长大还意味着什么呢?
长大,意味着认识人性的复杂,这个认识既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
认识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接受和应对,尤其是接受自己的复杂性,这比接受别人的要难更多。多的东西本身就不好应对,应对又多又复杂的东西就难上加难。难以应对的东西经常会搞得我们手足无措,手足无措又常常会制造出惊慌和恐惧。
曾经的我和很多人一样,讨厌成人世界的圆滑世故,更不屑成为这样的人。活了快30年,到现在我才明白,讨厌是我们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圆滑世故时产生恐惧后做出的自我保护,它其实是情绪背后的情绪。
虽然我现在仍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圆滑世故,甚至怀疑它是不是值得我花精力去对付,但当我意识到圆滑世故只不过是人性的一面,讨厌也只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后,我已经能比较客观的去看待并与之打交道了。
长大,意味着需要不停地思考,思考则需要我们与本能对抗。
在原始社会食物匮乏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需要尽可能的保存体力去觅食,能做坚决不站、能躺坚决不坐成了他们的生活日常。渐渐地,这个能不动就不动的生存法则被我们的基因记忆并保留了下来,所以懒是一种本能,而不只是一种状态。
思考是一件很费精力的事,而原始的本能则希望我们尽可能的不动脑子来保存体力。与本能对抗又是另一件很费精力的事,所以在对抗中,我们常常输给本能。
话虽如此,但本能不是懒的开脱借口,因为你我早已不是山顶洞人。
长大,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小孩则可以不用。
生活是充满未知的,甜和苦,你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来多少,来多久。对于未知的一切,大部分人感到的是陌生、担忧、恐惧、害怕……
当这些让你感觉会被吞噬的情绪不断袭来的时候,你多么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因为小孩可以躲,不会躲也会有大人替他们挡。
成年人也可以躲也可以逃,但这种行为会被评判为无能、懦弱,你想躲又不想被评价,所以你会特别羡慕小孩可以躲在大人背后的理所当然。
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那些不想长大的其实还表达了另一种羡慕,羡慕小孩天生的弱者优势。弱者能更容易且更快速的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落水的大人和小孩,先得救的一定是小的。
长大要面对人性的复杂、抵抗本能的懒惰、承受未知的恐惧……这些听上去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感觉难以应对?
是,也不是!
回答是,是因为这些感觉会唤起童年的你弱小无助的感受,你会误以为童年的你就是现在的你,因此现在的你会和小时候一样感到无能为力。当这种记忆被唤起时,你很容易忘记,你现在已经是个成年人,你已经有能力应对一切,你不在是当年那那个弱小无助的小孩。
写到这里,我想试着解读一下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个叛逆的标题了。
“拒绝长大,任性到底”表面上是在表达叛逆,实际上却赤裸裸的暴露了作者的弱者心态。长大对他来说是抵达一种固定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他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让他感到很不爽。他不仅没有去关注他的不爽,反而还将产生不爽丢锅给了“长大”。
文章的标题让我感到作者正处于一种很强烈的反抗挣扎中,他在痛苦且用力拒绝长大,我觉得他大可不必,因为当他产生“拒绝长大”这个想法时,他其实已经停止了成长。
现在,我知道那个“不对的感觉”是什么了。这个感觉是一种担心,担心看到那篇文文章的读者被它不易被察觉的幼稚给荼毒。
人生就像一条河,成长则是河流源头,人生中光怪陆离的问题就是这河流中的淤泥。停止成长就是在切断河流的源头,没有了水源的河流只能停在淤泥堆积的地方。
想做一条流动的河,还是做一滩等待干枯的死水,完全取决于你选择节还是流。
公众号:Fab28
分享一种人生态度
创造一种生活方式
健身/蔬食/成长/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