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论语札记74】做人不能太贪心

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2018-04-01

原      文

 《论语里仁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今译】:孔子说:“一个士人决心立志向道,还觉得自己恶衣恶食是为可耻的事情,那么和他谈论关于道的事情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论语学记  第74篇

【学记】:“士”在周朝被列为四民之首,即士、农、工、商。士在古代又代表了读书人,或者是官和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本章的“士”代表有一定学养的人。

夫子在这里讲述了关于士人求道得事情。一个士人于人既然立志向道,或从外在来看,他正在用心的求道,这本来是一个很值得称赞的事情,但为何又要以衣食为目的呢?很难让人理解。

如果是一个不想求道,只想过好生活的人来说,衣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以此作为他人生的追求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但是,在这一章里。首先提出的是“士志于道”,就是一个士人要立志求道,这是值得让人尊敬的。因为他一心要求道。求道就成为了他生命的全部,为此可以不顾一切,只想向着理想和光明前进,这个过程是完全自觉自愿的。就像颜回那样住在难民区里,吃不饱,穿不暖,但内心依然快乐、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潇洒自在。

正所谓“忧道不忧贫。”是也!这个思想在现在人看来,感觉很消极,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障碍,因为一个人怎么可以不考虑自己的衣食问题就去求道呢?好荒唐的样子。但如果用通俗的比喻说一下,或许就能完全的接受这种想法,甚至会赞叹孔子这样深邃的思想。一个普通的职员,如果整天不为工作操心,只惦记着自己的生活琐事,您会对这样的员工满意吗?每个人都有私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整天就惦记着自己的私事,不考虑公家的事情,这样的人恐怕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更何况是立志求道这样高尚事情呢?那就必须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求道、闻道这样的事情是在工作、生活、学习等一切处都要亲自去实践的一门功夫,而种功夫就是通过不停的奉献、付出、思考而得来的。如果“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不是有点不太靠谱呢?人的思想只能容得下一件事情,当心里同时装下两件事情的时候,就意味着很难做好其中的任何一件的事情,和这样三心二意的人去谈道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感悟】:一心不可二用,人生有舍有得,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若专注于一件事情,就不要再贪心在另外一件事情上。

【注释】:士志于道,又耻恶衣恶食者,非诚心于道者也,故而惦记衣食之事。若志于道,又足与议者,当如颜回是也!

诚心志于道

必不记温饱

一片光明照

焉能记他好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书香联盟《论语》研读会,正在招募会员,每周五19:30在广州番禺大龙举行《论语》公益读习活动,欢迎参加。报名咨询电话:18903077002顾老师。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若学者由此得仕,亦将籍仕以行道,非为谋个人生活之安富贵荣而求仕。故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即是以道在心。

盖道关系天下后世公道,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

《论语讲要》:读书人既言学道,而有以恶衣恶食为吃,可见其心仍在名利,志实未之,故不足与之谈道。

《论语恒解》:子之言,特为耻恶衣食而托于志道者言耳,耻则不志,志则不耻,入此出彼,断难两便。

《论语正义》:士居四民之首,其习于学,有徳行道艺者,始出仕亦谓之士。故士为学人进身之階。荀子儒效篇:“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圣门弟子来学时多末失,故夫子屡言士。

 夫子以道设教,士既志道,而以口体之养不若人为耻。

《论语集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士志于道而心彼乎外,何足与议也?”

《论语点睛》:当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论语义疏》:李充曰:“夫贵形骸之内者,则忘其形骸之外矣。是以昔之有道者有为者,乃使家人忘其贪,王公忘其荣,而况于衣食也?”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论语札记74】做人不能太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