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鸡汤(二)

继续昨晚的主题,其实也没主题,就是每年到那个点,那个场景(每年五月十八的庙会)自然会把人代入一段回忆。

五六年前,我摆摊,算是给自己作秀,由于时间关系,就三天,还打游击。最后奠定了库存由我儿子消化。

估计是在家门口的原因,好几年来都未完整的转悠过,有时父母过来,也没时间陪。还时不时的劝导,人多,就别去了。就在今年,我突然有一种意识,就是让父母来转,哪怕是很忙,也来转吧。因为这是她们内心期许的。

我们年轻人离不开手机,虽然大多五六十岁的父母也会微信视频,看个小火山什么的。但终究他们寻找的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印记。比如,他们喜欢看戏、听秦腔、扭秧歌。即便现在过年对秧歌冷淡,可老人会随口说句现在人家手机上的秧歌也扭的好着里。而我们年轻人跟本不会在乎是否有秧歌。

转庙会的六成以上是中老年人,有一村的结伴而来,有亲戚朋友相约的。年轻人多半会在啤酒摊上,女同胞自然烧烤摊上多,而那些小不点围着棉花糖和气球看。相聚相聚,挺好。看着路边行行色色的物件,说着走着。

至于庙会上的东西,不想细说,毕竟是人多的地方,你不能要求路边小吃卫生都干净。就举一小例子,天热时凉面卖的快,就那么七八平的地方,摆两张桌子,还要操作。来的时候带两桶洗碗水,可是水远远不够,怎么办?若附近厕所能接水,他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会去厕所接水,若辣子用完怎么办,他们会用洗碗水给你再泼一碗。没瞎说,就是这样。

我意思是路边小吃尽量少吃,饥不择食除外,毕竟人那么多,饿了总要填肚子。

今年的庙会算是老少我都陪了。本来小孩是不想往那么多人的地方带,主要是不安全,丢娃找人的不在少数。我又一想,我们小时候不是喜欢跟大人看戏么,看不看是一回事,主要是能卖一冰棍吃。

至于为什么由不提倡转到转的目的,就是我怕小孩以后长大再看不到这么一单纯的庙会。毕竟我们的时代变的太快。以前每个村子都有会唱戏的,现在是每个乡镇也找不到几个。小孩们都学吉他,拉丁去了。谁还吼秦腔。

至于老人,庙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敬仰,也是他们的回忆。那份敬仰的心,让人莫名的感动。在大雨瓢泼的时候,很多人把香表戳怀里,生怕弄湿。

话又说来,每年隍爷圣诞这一天总会多多少少下雨。一点没瞎说,不信,可以查看天气记录。

今年在下午五点多,下起了瓢泼大雨。躲雨的躲雨,收拾摊位的收拾摊位,买伞的卖伞。因为离家近,被下成鸡汤后,我又撑伞慢行在街道中。

我就在雨中看雨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落鸡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