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Fushsia Dumlop

书与作者:一位九十年代在四川短暂生活过后对川菜在内的中国饮食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英国人,本书讲述的就是其在成都生活期间与中国饮食的故事。

摘记

1.味精并非中厨里的传统调味料,其发明者是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他从一碗海带汤异常鲜美的味道中得到灵感,在实验室提纯了海带里的呈味物质,并把这独特的味道称为“旨味”(相当于中文的“鲜味”)。他的发现直接引发了日本对味精工业化制造生产,接着又扩展到全世界。

2.不管他真正吃什么、吃了多少,他们给太妃的回话都是一样的 ,很具仪式性:“万岁爷进了一碗老米粥(或者百米粥)、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的香”(描述溥仪进餐时太监的反应)

3.但全四川的花椒,最好的还要数西南山区的偏远小县汉源;而汉源县的花椒,最好的又来自小镇清溪,那里的花椒有着特别奢侈的香味。就连清溪镇内,花椒也有等级之分。要是想得到金字塔尖完美的花椒,你只能买从清溪镇外不远的建黎乡牛市坡的树上采摘的。

4.英语中的“茶”(“Tea”)这个单词,以及几乎所有的欧洲变异词,都是从福建口音延伸而来的。

朋友圈、食物与隔阂

    我一直对朋友圈中晒美食抱有成见,客气点说是没有认同感。包括食物在内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很简单,而复杂的是他们所附带的文化。我这一生见过很多云,走过很多路,也见过很多吃货,但是都不值得一提,他们不属于真正对食物有热爱的人,而这本书的作者则算的上是吃货,因为她从饮食中不仅仅得到的是热量,而更多的是食物带来的对生命以及文化的思考。

    为什么朋友圈的食物无法吸引真正爱美食的人,因为这种方式所呈现的是食物被极致阉割的状态,我们说一道菜好,会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它,而一张图片和视频甚至无法很好的表现出它“色”的方面。更何况对食物的享受是有过程的,甚至厨房里食物放在锅里烹调时发出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日本很多餐馆的设计就能满足这样的享受,大多数食物从出锅开始,味道就开始下降,所以从厨房到餐桌的距离越近,则越能享受到食物的极致,一碗简单面从五米开外的厨房到客人手里,往往比一碗鱼翅鲍鱼面从几百米开外的御膳房到皇帝手里要美味的多。所以食物是需要亲近的,只有真正亲近它,你才能很害羞的说,我是一个吃货。

    饮食是一个承载能力很强的文化载体,它的演变几乎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人性在其中。西方人对于中国食物还停留在左宗棠鸡的层面,我们也只知道炸鸡、牛排,互相怀疑着对方的文化单薄,不单单是东西方,连不同地域之间也有这样的问题,鱼腥草和豆汁,豆腐脑的咸甜。但这不是一个问题,总有幸运儿有机会领会不同的美味,而值得担忧的是饮食文化的单一化,商业大潮几乎架空了饮食文化的基础,就拿川菜来说,几乎被单一化了,具体的来说干锅,火锅这一类快消品杀死了其他同类,有的创新几乎是为了单一化,以便于制作。食物真正的创新在于味道上的探索,食材的搭配,有保守的老师傅甚至说除了蒜苗炒的回锅肉,其他的都不能叫回锅肉,这种偏见也不无道理,一些传统的选材和制作是这道菜的基础,是必须要坚持的东西。

    如果有一天火爆腰花没人要求要改成花刀再炒,文思豆腐不用切成极细的丝,没有良好装潢的饭店不值得趋之若鹜,在网上查不到的店定不好吃。到这样与传统完全隔阂开来的那一天,我们也不必叹息,因为我们那张吃坏了的嘴,和失去耐心的时代也配不上这种真正的精致,甚至我们也不会怀念,因为渐渐长大的一代甚至没有食物的记忆,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虚荣,与消费主义手挽手裸奔,当然商业逻辑从来不会告诉你其实你什么也没穿。


      欢迎关注公众号:阿辽莎的真心话     我会在上面每天更新读书摘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鱼翅与花椒》——Fushsia Duml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