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的纽约偶遇

如果这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台词。

如果你爱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

美国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经典台词。

梅耶.马斯克在《人生由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纽约,人们步履匆匆、快言快语、思维敏捷,对任何事情都说干就干。

纽约究竟是什么样呢?杨澜眼中的纽约又会是什么样呢?


一、杨澜在纽约

杨澜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幸运的味道。

毕业后幸运地成为正大综艺的主持人,4年之后幸运地拿了大奖,有幸运地遇见了贵人,来到了纽约学习深造。

尽管所有的幸运背后都是杨澜刻苦努力的积累,都是杨澜紧紧抓住了每一次机遇的结果。

初到纽约的杨澜也很幸运遇到了和善可亲的移民官员、遇到了热心的舍友。也许纽约不像人们所说的充满危险与艰难,不像传闻中的地狱。

自信是生存的基础,知识是自信的前提。美国名牌大学研究生的身份足以让杨澜在纽约站稳脚跟。

到了纽约的杨澜,就像是干枯的海绵遇到了河水一样,拼命地吸取知识的营养。杨澜把在纽约的学习当成是一种生死较量的格斗,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她对自己近乎到了苛刻残忍的地步。

学习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因为有过主持经历,杨澜想深入研究主持艺术,可诺大的哥伦比亚图书馆,却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杨澜很是疑惑。

她查阅了美国主持人诞生前后的所有文字,但她觉得美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主持人。4年的主持经验让她觉得一个主持人,应该站到节目的高度参与到节目中去,而不是简单地起串联作用。

只有与节目真正地融合,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形成自己的风格。

出来纽约不久的杨澜,遇见了纽约的第一场雪。白雪皑皑的景色让很多人迷恋,可在纽约,这个快速的城市却没人喜欢,因为下雪意味着交通堵塞,意味着上班迟到。

在我们中国,迟到并不意味着有多严重,特别是在下雪天气,顶多也就挨挨批评,或扣点奖金之类。

可在纽约,迟到是最不能被原谅的事,不管任何原因,任何理由,哪怕路上摔断腿,也要按时爬到摄影棚报到。

曾经有一家电影公司,一个月开除了28名员工,原因只有一个:迟到。

杨澜身上天然的亲和力让她在和同学们的相处中是和谐、美好快乐的,杨澜身上精灵般的魅力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好奇。

当《纽约时报》头版登出杨澜的身份时,纽约震撼了。

敏锐的新闻人蜂拥而来。杨澜,一个光彩照人、成熟有魅力的女人,令人难以忘怀是人们对她的评价。

美国电视台也向杨澜抛来橄榄枝,希望能留在美国发展。

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杨澜还是有点很动心的。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理智的杨澜觉得自己不可能完全融入西方文化,她毅然选择放弃回国。


二、杨澜的一见钟情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寄居在好友家中。有一次,卓文君的父亲宴请司马相如的好友,他同去作赋奏乐。席间得知卓文君才貌非凡,心生爱慕,就演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仰司马相如的才华,就躲在帘后偷听,听出琴中有求偶之意,便互生爱慕之情。

杨澜和吴征的相见也颇有戏剧性,也许是主人的刻意安排,也许是上天的特意眷顾,冥冥中的缘分让两人奇妙相遇了。

吴征的真诚让杨澜找到了渴望已久的心动感觉。第一次相见,两人谈得很投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爱情很奇怪,杨澜说,很多时候你说不清楚,只能凭感觉来确定对方是不是值得用你一生来等待的人。有时候说的太清楚了可能就不是了。

《糊涂的爱》里有句经典的歌词:爱有几分能说清楚,还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爱真的是一种感觉,而女人的感觉向来是很准的。

吴征的真诚、有原则、有侠义心肠、有情有义,让杨澜仰慕崇敬。而杨澜的宽容、善良、知性优雅让吴征动容。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海誓山盟的感动,有的只是两人的温馨和舒服。

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莫过于吴征对杨澜说的:在我身边,我会让你一直开心地微笑。

在美国的洛杉矶,有一位109岁的老人也曾对妻子说过这样的情话: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都让她笑,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想听到她的笑声,所以每一天我都在琢磨怎么让她笑的更美。

而妻子则说:我只想让他每一天吃的健康,吃的快乐。

杨澜在家的时候也总是会给吴征做各种好吃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先征服他的胃。杨澜的菜做得很好吃,但未免也会有失手的时候。

这时的吴征就会抢先把不好吃的饭菜抢光。杨澜嗔怪他:不好吃就少吃点,我能经受住打击。而吴征则乐呵呵地说:不是怕打击你,我一个胃受罪得了,干嘛让你受第二遍呢?我是心疼你啊。

爱一个人不需要给她金山银山,不需要给她稀奇宝贝,只需要一颗真诚质朴的心就足够了。一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话,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微动作,就会让对方感到温暖,感到幸福和满足。


三、杨澜的与众不同

杨澜在留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个40集的《杨澜视线》,引起强烈的轰动。在学习期间,杨澜一直在不断思索:怎样做一个全方位的电视人,怎样在电视中展示不同时期的世界文化?

《杨澜视线》只是一个启蒙开始,该在哪里落地重新启程呢?

“凤翔于九天兮,非梧不栖,士生于乱世兮,特行独立。”         

凤凰卫视既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也是媒体公司,工作氛围比较轻松。领导层对杨澜的风格定位也是极其宽容的。

当时凤凰台的风格是港台风。杨澜不愿跟风。她一直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定位。

她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借助电视的窗口来诠释世界文化。她的眼光是独特的、敏锐的、长远的,她立志要面向国际化。

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成立,两年时间,杨澜采访了120位名人,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展开关于人生、关于文化、关于思考、关于历史的交流。

杨澜说,与名人对话,其实就是读一本好书。

杨澜借用电视打开了世界级的知名度,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

对于每一次的谈话节目,杨澜都是精心准备的。举一个她采访金庸的例子:研究金庸的作品、经历、擅长的领域,可能涉及的文学、历史、时事方面的话题,以及金庸对于自己对文学上的地位怎么看?对于通俗与庸俗作品的划分界限等等 ......

每一次提问前的提纲,提问中的灵感触发,提问中采访者的认同感,杨澜都深思熟虑,精心打磨,以期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针对提问,杨澜在她的《提问》一书中做了详细而深入地讲解, 能很好帮助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有效地沟通和了解。

《财富》杂志有位傲气十足的洋主编评价中国的记者不会提问题,张口就是你对中国有什么感觉,你对上海有什么感想?这些与专业无关没有深度的提问让他很反感,对中国的记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接到杨澜采访时他也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可随着杨澜提出问题的深刻、尖锐、犀利,让这位主编不由对杨澜刮目相看,连连称赞:这么专业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没想到你的前期准备做的这么好。

这就是杨澜一贯的认真风格。

在2010 年的冬奥会上,在人们感到开心的同时也为一些年轻的记者频频的失误感到无语。在一位记者采访女子短道速滑500米的冠军得主时,记者屡次出错,期间还出现了“把金牌拿给你爸妈看看”的荒唐问题,观众一片诧异,身为现场的记者,不可能不知道比赛结束第二天才要颁发金牌呢?对于这样的马虎不严谨,实在不应该是一名记者的纰漏。


四、杨澜的取舍之道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有舍有得。吴征在选择杨澜的时候就放弃了名气的光环,默默地站在杨澜的背后,给她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夫贵妻荣的说法,面对名人杨澜,吴征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在认识杨澜之前,吴征这个不甘寂寞的男人,就已经表现得相当出色和优秀了。

1992年在国内设立节目发行公司,以商业的角度关注电视文化,1994年逐渐跨越电视节目制作,先后四次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节目,还在欧美数十家大型媒体机构担任顾问,在电视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他是一个名气颇响的年轻华人实业家。

面对媒体的质疑,面对朋友的调侃,大度的吴征总是说:谁让我是男人呢?

两个人都很庆幸生命旅途中能够相识、相知、相守。

有人说,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结婚有个温暖的老公,有双可爱的儿女。而杨澜无疑是最幸福的。

人人都有个美好的梦想:一边拥有理想的事业,一边拥有美好的家庭,老人健康,孩子快乐,可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的人是无法兼顾两全的。

杨澜也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个。

 杨澜在儿子出生后,坚持自己带孩子,有一次出差5天回家后,发现儿子先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才委屈得哭出了声。

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让杨澜下定决心,做个全职妈妈,因为她意识到孩子三岁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这段时间造成缺失,以后会很难弥补。

杨澜明白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重要性,虽然徘徊纠结过,但她懂得如何取舍。

章子怡在《妻子的浪漫旅行》的节目中也坦言:事业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没有了家,什么都不重要。她真正最爱的是自己的家庭,而不是自己在电影里的荣誉。

她在微博简介里的身份是:醒醒妈妈,这个身份是她最大的荣誉,超过了自己在事业上的所有成就。

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不断选择、放弃、再选择、再放弃,直到剩下最重要的。懂得取舍的人,得到的也越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澜的纽约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