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8年刚到单位,分配在古籍部。承蒙部门领导看得起,让我跟随郭老师士星一起编撰《山西古代名人录》,我没有推辞,伏案闷头编写起来。当时要求:人物必须有所本,基本上是以 “二十四”史为主,并且参照《左传》、《资治通鉴》等,必要时可参考《竹书纪年》和各地州府县志,因文 哥刚过,百废待兴,参考书籍的版本大多是光绪或民国版本,得自己句读。我们从清代向前回溯,就这样跌跌撞撞写来。我以前从来没有通读过二十四史,现在遇到有关人物就得仔细阅读相应的章节,可是涨姿势了!写到春秋时期晋国赵盾等人物,绊住了。看《史记》“晋世家”篇、”赵世家“篇时,栩栩如生的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看得我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合起书页,对郭士星感慨地说:这不就是一部完整的故事剧本吗?他淡淡地说:嗯,元杂剧就有了……..。我又找来元杂剧本子,通读了一遍,除了感觉不如《史记》所载流畅外,对故事、人物、情节有了进一步了解。可是,往下写屠岸贾(发音“古”,前几天手机里听人讲“赵氏孤儿”,讲到屠岸贾----他发音“假”,让人好不难受,赶紧关掉手机)的时候问题来了:《左传》和《史记》记录的不一样,同一件事由,在《史记》中竟然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左传》里就没有屠岸贾这么个人;另外《左传》记载关于赵氏劫难发生的时间,与《史记》“晋世家”篇所载同为公元前583年;而《史记》“赵世家”篇与《史记》“韩世家”则记为前597年,提早了14年…….当时的疑问记录了一堆,笔记摘记了好多页码,又费劲找来一些资料,发现这居然是千古之谜,从唐代就有学者质疑此事,清代到民国更有人认真研究。看到如此多的大家研究此事,于是把这些疑点搁置一边。就我们所编撰的任务而言,与郭老师士星讨论的结果是:此段人物史实以《左传》为本,屠岸贾、程婴等人放下不写了……
今年九月,我们自驾游到忻州,在当地居然看到了“程婴墓”以及由他命名的广场,很是吃惊!也勾起了当年的回忆。回来又翻看一些资料,综合诸位大家及我之己见大致如下(当年可惜当年的笔记遗失了)。
《史记》“赵世家”篇中记载的“赵氏孤儿”已经近乎于现在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它基本上就是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并且被搬上舞台的那个版本。
赵氏在晋国是一个重要的家族,赵衰之后的赵盾更是受到晋国重用,执掌国政。新继位的晋灵公贪玩昏庸,朝中奸臣屠岸贾与灵公私谋夺权,几次派人刺杀赵盾未果。后来赵盾躲出,未出晋境,赵氏的宗族子弟赵穿杀死晋灵公,拥立了晋成公,晋成公更加信任赵盾,国事全交他处理。
晋国史官董狐在国史上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孔子的评价是:“董狐,古之良史也……(盾)出疆乃免。”
这一切,是赵家覆灭的导火索之一。屠岸贾对赵氏更是怀恨在心。
赵盾和晋成公死后,景公立,屠岸贾仍然得到继任晋景公的宠信。他宣布赵氏刺杀晋灵公是大罪,应该灭族。带兵在下宫将赵盾的兄弟、儿子全部杀死,灭了赵氏一族。但是赵盾儿子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怀有身孕,她是晋景公的姐姐,侥幸逃脱后藏入晋宫中。
赵家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幸免于难,寄托于赵庄姬肚子里的孩子,要以死效忠赵氏。
赵庄姬生下儿子赵武,孩子竟然能在士兵搜查时不出一声,躲过一劫。此后,公孙杵臼将孩子藏到深山中细心照顾。程婴则宣布:谁给我千金,我就告诉赵氏孤儿的下落。
屠岸贾给钱程婴,程婴带领众人进深山中找到公孙杵臼和一个婴儿。公孙杵臼怒骂程婴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公孙杵臼和婴儿被杀死,屠岸贾的势力认为赵氏已经被斩草除根。
真正的赵氏孤儿被程婴秘密喂养在深山他处,被杀死的婴儿是二人做戏掩人耳目。在元杂剧中,此处的婴儿改为程婴之子,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有人是说遗孤在作祟。公卿韩厥说出实情并劝慰晋公,晋景公将孩子赵武立为赵氏后人,恢复了他的封地和爵位。在韩厥的推动下杀死屠岸贾并灭其族,为赵氏报了血仇。功成名就后,程婴怀念公孙杵臼,自杀而亡。
《史记》的“韩世家”篇的记载与“赵世家”篇也相呼应,同样是流传甚广的“赵氏孤儿”的版本。
《史记》版的“赵氏孤儿”是一个一波三折,褒扬臣子侠胆忠义,悲愤、决绝、复仇,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中的“仁”和“侠”,让这个“赵氏孤儿”充满人间情义,温暖且动人,听过故事的人都会觉得公孙杵臼、程婴是情义冲天、肝胆动地的大侠。
但是,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左传》对此事的描述却大不同;《左传》记载的“赵氏孤儿”与《史记》“晋世家”篇里记载的关于“赵氏孤儿”故事,大体相同,只是简繁不一。
晋国正卿(即首相)赵盾执政多年,大权在握。赵氏独大,晋国国君和其他卿大夫因此都暗藏不满。
晋成公之女孟姬(据《十三经注疏》考证:《史记》误记为成公之姊),嫁给赵盾之子赵朔,生子赵武。赵朔早死,谥号“庄”,因此孟姬又称“赵庄姬”。
赵盾有三个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庄姬与他们三人,是叔父和侄媳关系。赵盾和赵朔父子死后,赵家大权、土地和财富,大都由赵同、赵括管理。庄姬和赵武母子在赵家是孤儿寡母,只有年龄相仿的小叔赵婴齐(一说叫赵婴,见后)对她颇为关心。如此一来二往,叔父和侄媳两人便苟且嘿咻了。
庄姬是公主,赵同赵括兄弟知悉后,以“杜绝家丑”为名,将赵婴齐驱逐到齐国。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她带领遗孤进宫说服她的兄弟晋景公,污蔑赵氏要谋反作乱。
时任晋国正卿的栾氏家主栾书等,早就忌惮赵氏势力庞大,便与郤氏家主郤锜一起进言,说动晋景公铲除赵氏。国君下令,各大卿族一起,将赵同、赵括全族斩尽杀绝,是为“下宫之难”。历史上又被称为“庄姬之乱”、“孟姬之乱”。
庄姬之子赵武,就是赵氏孤儿,因为是景公的亲外甥,年纪幼小,没有牵连,被景公收养于宫中。
此事过后,赵氏领地实际上落到公室手里,赵氏族人和死忠家臣几乎全灭,赵氏持续衰落。景公本欲将赵氏领地赐给祁奚,韩氏家主韩厥进言说赵氏不当无后。于是,景公便立赵武为赵氏新家主,返还其领地。赵氏直到赵武成为晋国正卿后才复兴。
《左传》版记录的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赵氏孤儿故事,情节简单,平铺直叙,更多地诉说赵氏为何被灭族、赵氏四兄弟的事迹,牵扯伦理道德,甚至是非善恶都是颠倒的。
孤儿还是那个孤儿,故事却不是那个故事。虽然《左传》和《史记》记载不同,但是两段历史都记载了赵武作为赵氏孤儿,没有辜负整个家族最后的希望。他为赵氏兴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到了赵武的后代赵简子(赵鞅,一电厂改造被挖出陵墓的那位,他陪葬的鼎是现在省博的镇馆之宝)、赵襄子时,重新崛起的赵氏是晋国把柄国政的六大卿之一,晋国王室已被架空。而后六卿相互开战、兼并,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掉了智家,瓜分了晋国,开启了战国时代。
二,且待下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