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童年”的前提是教师的解放

——阅读黄武雄的《童年与解放》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童年与解放》这本书哲学的意味很浓,对于涉猎哲学极少的读者来说,读起来确实比较生涩,但是深入阅读之后就会发现,只要是能够读得懂的篇章、段落或句子,都在重重地敲击着读者的心灵,敲击着每一位教师去反思对儿童理解的误区,对儿童教育的缺失。

为什么要“解放童年”?当下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放童年”? 作者旁征博引,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到皮亚杰、哈贝马斯……反复论证,揭示儿童成长的真相。

作者黄武雄认为小孩子的自然能力有三大“原始创造特质”:  

一、辨认特征与无边好奇。

二、生之勇气。 

三、宽容无邪、不存偏见。  

这就是《童年与解放》一书所构建的世界观,从康德的“人即目的”开始,到儿童的原始创造特质,作者一层层揭开儿童世界的面纱。

原始特质概念的提出是本书一大创见,贯穿始终的是对知识的追思与叩问,引导者读者也在不断的反思与叩问。

“在现有教育体制内,一批批未学得善用思辨能力的师资与其他知识精英被培养出来,担任教师或行政的职位。但是,参与体验与理性思辨是人理解世界的基础,原本循规蹈矩的受教育立场、狭隘安全的成长经验,再加上未经解放的教义式思维,使为数不少的教师永远无法了解出现在他眼前来自不同阶级、具有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

今天的老师都是在前10年乃至20年、30年所接受的教育,确实缺少“参与体验与理性思辨”,“循规蹈矩的受教育” 和“狭隘安全的成长”经历, 加上“未经解放的教义式思维”,如何了解“来自不同阶级、具有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面对儿童身上天生具备的原始特质,该如何珍视、保护、尊重、引导呢?

我认为“解放童年”的前提的是教师的解放,是教师的思想解放,那么,如何实现教师的思想解放?

首先是自我反思。作为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儿童,他们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他们身上潜在的能量与优势,是否能够怀着信徒般的爱蹲下身体、俯下身段去观察,发现,倾听,交流,并用细腻的心思感受儿童饱有的对世界无边的好奇、勇气与毫无偏见的纯粹。

其次是提升理念。明确教育的朝向,面对儿童身上的原始特质,该如何开展教育工作?

“如何面对一个真实而具体存在的人,才是人本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

*“任何知识的发生与学习,都必须建立在自然而真实的基础上,知识才会变成智慧。”

*“知识是经验的拓展,任何客观知识如果没有经过主观的体验、印证、观察、思辨,这种知识永远不能变成人的一部分。要让知识变成人的一部分,一定要经过主体的转化,知识才会变成经验的一环。”

*“为了维护主体经验的自主,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回到自然与真实的存在之中”

……

笔者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论述,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理念、实践的真知。

其三是躬身实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回到自然与真实的存在之中?

“文本学习之外,一定要多多接触真实的生活,地理课要让学生真正地踩在土地之上和山川河流、社区城镇对话。社会课要让学生真正进入社会之中、接触工作、农民和平民区……只有让学生不断与真实生活对话,只有让大家看到也确实听到社会真实的声音,只有在不断对对生活的整体接触、摸索和参与的过程中,人类的自然能力才不会退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与发现,感受和领略社会发展,感受社会的正义,分辨人与社会的美与丑;同时把社会资源纳入到课堂中来,听各个行业的报告会,听各个行业的先进人物的故事,让学生耳闻天下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才。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出生的每一个小孩都是整个大自然的缩影。大自然的力量皆潜藏于每一个小孩的身上,小孩天生地以他乐于且敢于体验一切的勇气参与大自然的一切领域与秩序。小孩毋需风帆,也不必依赖渡船,他像鸟一样无所畏惧,直奔向不可测知的未来。”

每一次阅读这段话,内心都会升起一股对儿童、对生命深深的敬畏,对世界与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自己能够一生与无数个儿童、无数个不一样的童年同行而感到无比幸运与幸福。

我能做什么,唯有,珍爱与成全。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放童年”的前提是教师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