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三“不”

                      我的教学三“不”

内容简介:教学工作中,在背诵、阅读、课堂上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背诵  阅读  课堂

新的学期,感觉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首先,狠抓基础不放松。任何学科,双基的培养都是首要目标,所以我们继续以“疯狂背诵”为依托,本学期我提高了疯狂背诵的标准――生生过关。 凡是通过小组检查不会背的同学,课下必须找我过关,而这些学生往往记的能力差一些,我从不批评指摘,而是鼓励他们慢慢背,在学习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积土成山”的善行。除了背,理解和默写更为重要,我对每期背诵内容出题,大体有词语解释,重点句翻译,理解性默写,早自习的最后十分钟,由课代表组织提问、默写,或事先抄到黑板上,抽学生填空,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写完立即核对解疑。这样就做到了学和思的结合。这里很感谢张有为班主任的协助,普通班学生在鞭策下前进的更多一些,部分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容易轻易放弃,这容易造成传染效应,以致无法管理,而张老师常常进班询问,对于不学的亲自检查、教育,这样班级学习的风气浓了,基本上没有“明目张胆”不学的了。

其次,坚持阅读不动摇。在“得阅读者得语文”的背景下,我校提出了“3+2+2”的课堂模式,自执行以来,不见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但见阅读的呼声日渐增强,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被激发,课下也见到学生慢慢买书了,比如学到《边城》,我推荐了这部小说,后来,在两个班都有几部《边城》小说集。两节阅读课,基本上是一节自由阅读摘抄,一节读书交流。读书交流课,以课内或课外阅读为依托,由学生组织、主持、开展,如上周我们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篇,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咬文嚼字的内涵,我要求学生组织一场“咬文嚼字”vs“不求甚解”的辩论会,在现场,辩手们唇枪舌剑,兵来将挡,为了让己方的观点成立,一方甚至准备了道具,当场实验。激烈的争辩,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想:这就是好的阅读学习,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在实践中完善思维。我会在一旁拍照、速记,课下以“美篇”的形式留下学生们的成长足迹,并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此外我也会应学生们的要求,找一些他们想看的视频,适时地上“视频阅读课”,如一次课前五分钟,一生讲文学常识,提到民间四大传说,学生质疑《孟姜女哭长城》,我找来了一个黄梅戏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真切的感受传统文化。

再次,创新思路不守旧,本周讲到文艺评论性的文章,这类文章引用较多,用语专业,学生易觉晦涩枯燥,我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站着读,坐下读,至少读三遍,并在讲解时,抽出文章的筋脉,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琢磨填空,这样化繁为简,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内容和结构一目了然,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探究,如上文提到的“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的辩论会。再如讲到《说“木叶”》,无非让学生认识到概念背后的暗示性及形象之外的意象及意象融合而成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文本反复体会“树叶”、“落木、“木叶”,然后到大自然中找三片相对应的叶子,具体形象地感受语言的暗示性。这样的课前准备已经完成了课堂任务的一半,接下来让学生搜集具有意象内涵的事物,(如:风、花、雪、月、柳等)进行讨论交流,为下一节的“主题意象诵读交流会”做准备。

最后,我希望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切磋琢磨,日有所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教学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