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过程

    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工程,自然就决定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就的,不是很容易的。它涉及教学最核心的地方,挑战学科最本质的东西。要实现这个转化,教师不仅要对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各种版本教材,研究教学实施过程、质量评估过程等。因此,这对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

    但这一步是绕不过去的。

    首先,教师要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的质”“课程的理念”以及“课程的总目标”部分,深入挖据课程标准的内涵,领悟课程标准的深刻含义,用课程的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将程理念贯到每个具体目标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学科核心素养”。

      目前,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的是四条,有的是五条,不论多少条,都是高度概括、比较宏观的。教师需要思考每条核心素养都包含了什么内容,可以从哪些维度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细化。例如,“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科学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科学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等。

      其次,教师要将这些上位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联系,找到落实素养目标的载体。例如,新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可以先将核心素养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在不同的课程中找到核心素养落实的载体,进而再将核心素养与具体的课程内容建立联系,为落实核心素养找到具体的内容载体。

      最后,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结合学情,将课程标中的核心素养向一系列目标转化。即先转化为这门课程的具体目标;门课程有不同的模块,继而再转化为每个模块的具体目标;每个模有不同的元成主题,可以再将其转化为单元目标:每个单元需要若干课时完成,最后落实到每个课时的具体目标上。

      转化后每一层级的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关联、高度匹配,而且各级目标之间,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此时在不同的学段,核心素养重点落实什么,落实到什么程度,都非常清断。在实际工作中,目标的分解不一定从上到下逐级进行,可以从任何一个层级开始,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目标体系。例如,可以从单元目标开始,向上再汇总成模块目标,向下分解为课时目标。但不论从哪个层级的目标开始,都要注意这个转化不是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也不是把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对接,而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大概念的分解和细化。此时的单元也不定是教材中编写的单元或章节,而是整体把握学科的关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的重构单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