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3读书笔记

阅读1小时,总计1276小时,第1220日

阅读《战国史》第10章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做卿大夫的家臣。到春秋后期,上层贵族已腐朽无能,只有士还能保持有传统的六艺知识。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

《汉书 · 艺文志》认为九流十家出于不同的王官(王朝的官府),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道家出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小说家出于稗官,杂家出于议官。这一溯源的主张,确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汉书 · 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之学的开创者老子原是“周守藏室之史”(《史记 · 老子列传》),可知“道家”所讲政治斗争的哲理,确是由于“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这个“道”。所谓“道”,就是从历史上当政者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变化中,总结出来的“古今”变化的自然规律。孟子鼓吹效法先王,是为了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当时某些国君的虐政和霸道。

《经法》作者认为要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采取“虚静”的政治原则。“执道者”从思维到行动,采取“虚静”的原则,就可以排除主观成见,“虚静公正”地观察事物,看清事物的真象,不为假象所迷惑,使认识达到“神明”的境界,这样行动就有正确方向,就可以奋发图强。所以说:“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运用“虚静”的原则去执行法令,就可以做到“去私而立公”,分清是非,做好审核“形名”的工作,达到法治的目的。所以说:“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以听,以法为符。”

用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来论证实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主张“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商君书 · 壹言篇》)。既反对复古,又反对安于现状,主张积极地向前看,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荀子的著作中,《天论篇》是非常杰出的。荀子认为天的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天行有常”。

荀子对自然界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进一步认为人类社会的贫、病、祸、凶不是出于什么天意,而是由人自己来决定的 。

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物质的天,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变化,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毫无关系。这种“天人相分论”,第一次把天与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区分开来,作出符合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唯物主义的解释。

荀子认为人们必须有贤师和法律来纠正错误,必须用礼义来加以教导,使人们恶的“性”能够化为善的“伪”。如果王公、士大夫的子孙不学礼义,应该归到庶人一类去;如果庶人的子孙能够学礼义,应该归到卿相、士大夫一类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人可以变为君子,普通人可以变为圣人。

韩非是提倡极端专制主义的。他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相互的利害关系上。在当时官僚制度下,官僚出于国君雇用,等于商业买卖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重爵禄以与臣市”(《韩非子 · 难一篇》),因此治理国家不能靠爱怜,也不能靠讲究仁、义、智、能。

当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秦楚初次大战前,秦王曾使宗祝在巫咸和大沈厥湫两个神前,举行这样咒诅楚王的祭礼,北宋出土的《诅楚文》石刻,就是当时宗祝奉命所作,把楚王咒诅得如同商纣一样的暴虐残忍,请天神加以惩罚,从而“克剂楚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623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