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3

我今年42岁,如果按阅读来划分, 在此我理解学生时代的各种课本也可以算是我的阅读史的部分。所以这42年我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三阶段:19-23岁。

95年考上大学,来到乌鲁木齐,第一次走出兵团,走出生我养我20年的那个小盆地,离开父母身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长的时间宿舍同学就混熟了,当时大学流行关于书的一句话是“大学必读的书:《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我只完成了一半,就是完整、重复的读了很多遍《平凡的世界》,我也是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很多时候《平凡的世界》给我更多感动和理解,直到现在我依旧会向他人安利这本书。

教学楼的楼下不远是一条商业街,不大,但其中有三家书店,租书的,按日结算,我的很多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都是从哪里借来读的,比如黄易的《寻秦记》等等,其他的专业书籍和小说在书店的生意不好,因为借的人少啊,可怜那时候我并不懂。

同学里有一个家伙很快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他每天都带本课外书到班级,上课的时候狂看。太特别了,跟他聊别的都没兴趣,但如果是书籍,尤其是各种偏门的书籍,他很厉害,而且比我还能说,关于历史和地理的知识尤其广博,简直令人震惊,也引起我对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的兴趣,应该从那时候起我开始阅读一些名人回忆录或者历史虚构的书籍,正统的《史记》、《24史》这样的书籍我是买不起也看不懂的,捂脸逃。可惜那时候没有音频节目,互联网在国内刚刚有萌芽,一切都在发育当中。

有必要说说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藏在行政楼的一个角落里,如同大家的小媳妇,不受待见,暗无天日,需要走过长长的楼道,在侧面的一个小门借助昏暗的灯光才能看到名牌,走进去,中年的女人面部表情的坐在里面,有气无力的回答你的问题,基本没有答案,最后还得自己按图索骥,按图书分类翻检你要借的书的借书卡,然后拿着借书卡给她,多半没有,或者落满灰尘,稍微热门的书籍都是没有档期的,所以我去了两次后就再见了,大学毕业实习都没去借过资料。

大学时代有幸遇到了来学校支教的美国人皮特,教授英语,他的课很幽默,我们都喜欢,他的宿舍离男生宿舍不远,所以我们常能在校园里遇到,自然我会用蹩脚的英语跟他聊天,也自然看了一些英文书籍,不能完全看懂,倒是他直接介绍书籍内容来的快,现在全都还给老师了。

你可能会发现我大学时代读的书没有什么专业或者技能方面的,这是我终身的遗憾,那时候仿佛没头脑的人,爱玩,爱热闹,偏偏自己不明白最重要的是什么,也没贵人给点醒,更没有人指点条路,黑夜漫漫,我需要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阅读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