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培养自己

今天,拿到了一件久违的快递——李镇西老师的书《自己培养自己》。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打开一看,有点心凉了。没有想到竟然买了一本盗版书,印刷质量不高,总是看着不太舒服。有心想要退回去,但又觉得可以勉强地看下去。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影响下,坦然接受,臣服于当下,让自己的情绪平和,我想这不正是“自己培养自己”的一种吗?

初识《自己培养自己》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当我一看到书名的时候,马上点开,浏览目录,觉得有意思,就加在书架上了。但是没有读几页,竟然没有读书的感觉,我就把书屯在了微信读书的书架上了。心中安慰自己:等买了纸质书再读吧。谁知道一放就是好几个月,我没有再阅读这本书。

再次想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在“镇西茶馆”公众号上看到李镇西老师提到《自己培养自己》这本书,告诉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靠他人培养,还是要自己去培养自己,“挖掘一个卓越的自己”。

那如何“自己培养自己”,“挖掘一个卓越的自己”呢?我没有在书中寻找答案,(因为还没有来及阅读)我思考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做了一些总结,简单记述如下:

一、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就是他的阅读史”。纵观历史,没有一个名人是不读书的;反思现代,同样功成名就之士也都是热爱读书的人。读书,是我成长的摇篮。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可怕就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教一群不读书的孩子”。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有几分惭愧,同时也有几分黯然。

是的,在学校里,教师几乎没有读书的。每天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时还要进行社会走访,安排老年教育,填报表格,组织家长学习“反诈”知识。总之一句话,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职业的倦怠让我变得焦虑,也让我变得迷茫。如何改变呢?我找到了答案,去读书。

我读的书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习方法的干货类书籍。比如我阅读的《认知觉醒》,就对大脑有了新的认知,也知道自己为什么难以进步,就是只愿躺在了“舒适区”,没有走进“发展区”。我阅读《当下的力量》,知道了人痛苦的原因是留恋过去或思考未来,唯独没有关注当下。

第二类,教育类书籍。我的本职工作是教育,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我就去读书,从书中寻找方法。去年带一年级的时候,面对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难以控制课堂纪律,学习效果不明显,我焦虑,迷茫,上火。怎么办?我阅读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走过一年级》,发现她也从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一下子就释然了,原来并不只是我,连这么有名的教师都无法解决,我一个普通的老师还能怎样?不再焦虑,心平气和,反而学生逐步改变了。今年暑假,参加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共读活动。平时的一些困惑,如何解决,这本书给出了科学的解答,让我的认知思维也提高了。

第三类,文学类书籍。阅读文学,可以提高人文情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显语文的人文性,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当然,老师首先要阅读文学经典。我读《论语》《道德经》《四书五经》《文心雕龙》《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也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当然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二、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

朱永新教授说:“写作是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是的,阅读是一种输入,让自己的知识丰富,见解独到,视野开阔。那么,写作就是一种输出,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刻,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同样也让更多的遇见得以发生。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我先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阅读了《给教师写作的68条建议》《改变,从写作开始》《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学会写作》等相关书籍,也了解了新媒体写作的一些方法。再次,向高人学习写作方法。向教育名家学习写作,朱永新教授,李镇西老师,王崧舟老师,王维审老师,刘祥老师等名家,看他们是怎样写作的,拆解他们的书籍,学习写作的选题,写作的语言风格等。最后加入团队或社群,找到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起写作。我加入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团队,每天坚持写作;我加入了“无戒学堂”写作营,一群人每天相互督促写作,发表感言,互相鼓励,点评作业等,裹挟式成长。

三、培养自己实践的习惯。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最终都是要付诸于实践。有了好的想法,有了新的认知,能否让自己发生改变,能否改变自己的班级,自己的教育成效,一切都要靠实践来检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己培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