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这本书我已读过多年,在这多年当中,我时不时又从书架上把它拿来重新品读。随心所向,我常常是随手翻开一页就沿着文字往下读。那一般是在午后,坐在窗前,读一段,心就很容易随着文字飘飞起来,我不经意抬头看着天空,和窗外静谧的风景。水杉长在河堤上,常绿的针叶在风中笑着;河堤下围起来的一块土地,我的母亲在里面种上了豌豆,或者一畦甜瓜,互相依偎着的叶子也在风中笑着;河对岸的柳树上传来清脆的鸟叫声,如果走近了看,你还会蓦然邂逅一只松鼠,拖着蓬松的尾巴,倏忽间就从树干的一侧爬到了浓密的树叶中。这样的午后,有时是晴朗的,天空发疯的湛蓝,有时是雨天,细密的雨滴敲打在窗外不同的事物上,发出不同的响声,好像有一万种乐器在同时演奏一曲生命之歌。每次这样重新品读的时候,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美好的故事,美好的文字,美好的童真,美好的风景。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她1918年生于日本,三岁返回台湾,五岁随父母到北京生活,直到三十岁。这本书讲述的是她七到十三岁在北京生活的故事,每个故事各有一个标题,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故事之间由书中的主人翁英子串联起来,英子就是小时候的作者。初读这本书,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作者不加修饰地还原了童年的故事,包括童年的场景、时间和人物的性格。特别是英子,她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个天真的小女孩的样子。“不加修饰地还原”不是说写的不好,在我看来,这正是写的最好的恰当的评价。在作者的笔下,英子的故事就像是英子自己在你旁边讲述她的遭遇一样,她是一个孩子,所以她的所有言语动作都是孩子式的,不解释、不评判,只是把她自己经历的事情和疑问向你讲一遍。比如《我们看海去》里面的一段话: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我抬头看看天,忽然想起来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我念给你听。”

这样的还原并不是容易办到的事,这正说明了作者的童年在她心里永难忘怀。

这本书是讲童年的故事,所以在读的时候,我也很容易就沉浸在英子的童年中。她经历的事情都是在一个小女孩的世界里发生的,这个世界平和、温暖、美好、可爱,不像大人的世界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不管是多么细微和严重的事情,英子都是用平等的心态对它产生好奇,都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但是大人并不这么想,也并不理会为什么会这么想,因此英子的世界常常和大人的世界是相反的。而这一切小孩和大人的故事,正是英子的童年。

童年总是美好的,童年也总是令人怀念的。沉浸在英子的童年当中,我常常也因此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和英子童年的故事虽有不同,但是心境却一样,因此英子的童年总是引起我的共鸣。童年的时候,总是和村里的孩子一起跳橡皮筋,一边跳一边唱:小汽车,嘀嘀嘀,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那个时候我们上学都背着自己妈妈用碎布缝制的单肩书包,常常是贴身的那一面用一块整布,颜色灰暗,而向外的那一面则是各种形状的碎布连在一起,颜色也是五花八门。走在路上,一帮小伙伴就会互相点评哪个人的书包最好看,哪个人的书包最难看。最好看的书包常常是有多种颜色,并且搭配规律、形状裁剪整齐;最难看的是布料很差,颜色暗淡。我的书包介于两者之间,既不最好看,也不最难看,因为颜色有好几种,但是裁剪的形状很不规律,像是一些破布拼起来的一样。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都背着这样的书包上学,直到上了初中,家里才给我买了书包,不再自己用破布做了。那个时候我们也都认为颜色多就是好看,有一次我得到了一盒彩笔,我就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把我的名字写在本子上,每一笔画都用一种不同的颜色,写完了我看了又看,觉得实在是太好看了,还不时地向其他同学展示我的作品。

这本书的几个故事是连贯的,也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虽然讲的是英子的童年,但是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是悲剧性的,都有人离去。比如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帮秀贞找到离散六年的女儿。秀贞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警察局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这些故事读起来也让我感到伤感、难过,这实际上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胡同里普通人的命运和悲欢。只不过这是借英子的眼睛看到的,借英子的嘴说出来的。透过童稚的眼睛看大人的世界,使每个人物的故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面貌出现,扮演他们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生,其间的悲悯情怀和心酸苦楚令人深思。这就是作者真实的童年,在开篇语《冬阳 童年 骆驼队》里,作者写到: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读这本书,你能读到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真实的心境,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这本书算是儿童文学,但是这些故事讲的并不都是快乐的事,而是充满了伤感。这让我想到最近获得安徒生奖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他的故事里也充满了伤感,但这也是他真实的童年。我想,这样做是对的,童年经历的事情并不都是快乐的,童年的感受也并不都是快乐,还有悲伤。这样的儿童文学,不仅适合儿童看,也适合大人看,不管谁看,都能获得一种真实的对人世间的感悟,懂得喜怒哀乐的生命才是完整的。

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是《驴打滚儿》,这篇故事中的宋妈身份卑微、命运凄苦,虽然不到三十岁,但在我的想象中,却像是一个年过五旬的老太,尝遍了人间各种辛酸。初次读完她的故事,我内心为这个女人感叹不已,常常好像是看见一个女人坐在墙角埋头哭泣。后来我把这个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叫做《这几天,我时常听到一个女人的哭声》,且抄在这里,也算是这本书读后感的一部分吧:

   

      这几天,我时常听到一个女人的哭声

      在傍晚的阴凉里,山墙边黑暗的角落

      转过弯可以看见一池子荷花,风吹着

      树梢尽头鸟一个劲的唱着


      我不认识这个女人,正如她不认识我

      她把头埋在双膝间的时候

      背上闪着好看的天空下的光

      她的头发被风吹下来,埋头认真的哭


      或者是因为什么,或者不因为什么

      这个女人,她哭得那么动听

      好像江面上幽幽荡开的夕阳

      梅花落过三月的天空,一片片清脆


      阴凉的傍晚浸过她的眼睛

      她独自坐着,尽情的哭泣

      她的哭泣伴着她呼吸的节奏

      她的身体颤动,泪水流到她的嘴角


      她突然就来到这个地方哭泣

      没有一些征兆,傍晚阴凉

      她的哭声常常变成我的梦

      等我醒来,我听到她的哭声很安静


      这几天,我时常听到一个女人的哭声

      我突然看到她的孤独的灵魂

      她的哭声像一个诗人的命运

      泪痕在脸颊边悄悄地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南旧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