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

图片发自App


大多传记电影是有局限的。因史实之束缚,难免拘泥于去还原再现,或工笔描摹,或浮光掠影,但常会流于浅表,难以挖掘更深层面的寓意。《魔鬼的替身》,制作虽华丽精致,流光溢彩,看过也只是商业娱乐的效果,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

萨达姆的长子乌代,寻找了替身拉蒂夫。拉蒂夫在威逼之下,被迫接受了这个现实,但最终忍受不了乌代的无良荒诞,凶残暴戾,举枪打残乌代。据说取材于真实的故事。

乌代可以说是残暴之至的角色。任何拂逆,甚或只是一念起,就可以拿走一个人的性命,包括多少无辜的女孩,甚至父亲萨达姆的亲信。但面对这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替身,另一个自己,却是爱恨交加。最终也没有将子弹射向那个他所认为的“我”。而拉蒂夫,对乌代却始终没有这样的自我认同,最终把枪口指向了这个他痛恨厌恶的敌人。

这个故事应该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一个人,面对宛若镜像的自己,是怎样的情感体验,一种自恋?这个我,去成为另一个我,当其他人也认为他就是所扮演的那个角色,真我在假我的表演过程中,真真假假,善者会否也会做恶?佛能成魔,魔抑或会成佛?我到底是谁?


图片发自App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终极的问题。对自我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很多影视作品也都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探寻这个问题。

有个美国大片,好像叫《第六日》,具体的故事已经不大记得了,但有一个情节却纠结心底至今。那是男主人公被克隆了,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中,为给妻子过一个生日。夜晚的院落,他站在漆黑的窗外。屋内灯火通明,幸福温馨,另一个自己正在和他的妻子、女儿分享着生日蛋糕。她们以为那是他,那也真的是他。因为他和他,是两个同样的我,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思想都是完全重合的。此情此景,孤独、心酸、嫉妒,愤怒会是种怎样的情感体会?记得最终他悄悄离开了。

另一部经典就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夺面双雄》,警察和罪犯被换脸,真正的恶魔得到了尊重,占有了别人的生活,只因他换了张警察的脸。被换上罪犯面孔的凯奇,要逃过曾经战友的追杀,遭受亲人们的唾弃,和黑暗中的老鼠无异。难忘尼古拉斯凯奇目睹镜中 “我”时,眼神中的恐惧和绝望。此刻,“我”成了那个曾经最嫌恶,最憎恨的他。这种灵魂和肉体的彻底分离,他人眼中的“我”与自我认同的我,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我到底是谁?

《无间道》在某种意义上也进行着与此相似的探索。当一个人要以另一个人的角色去生活的时候,当他的灵魂和肉体行为分离,日复一日,哪个是真正的我?我是谁?我还是我吗?这种自我角色的混乱真会让人癫狂呢。

《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同时还塑造了个甄宝玉。两个人家境仿佛,出生都有异象,同样的顽劣不上进,同样的痴迷姐姐妹妹的脂粉,似乎一个就是另一个的镜像。但甄宝玉后来“改邪归正”,成为了主流价值观中的有为青年,积极参加高考,还当上了公务员。而贾宝玉始终遵循自我精神的牵引,未能走上传统的“正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笔下的两个宝玉,也许就是同一个人肉体和灵魂的两厢对照。我究竟是那个意识形态中精神的我,还是别人视像中存在的那个我?一个臣服于世俗,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现实中,我们都是甄宝玉。

偶尔在想,在另一个世界里,或者另一个次元,有没有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正在经历着与我同样的生活,或者迥然的人生?

或当某一天,我会邂逅另一个自己。。。。。。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