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你吃五毒饼了吗

进入阴历五月,北京正式开启了盛夏模式,又闷又热,多雨潮湿,如同蒸笼。

很久不见的蚊子,一夜间冒了出来,像从潘多拉盒中放出似的,见人就叮。

我这几日,白天晚上都被蚊子欺负。早晨在柏树林里站桩、练八段锦五禽戏,一套功没练完,身上身下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看来以后不能进林子里锻炼了,否则就是主动喂蚊子。

晚上睡到半夜,被耳边的蚊子嗯嗯声吵醒,身上奇痒难忍,一看腿上身上,好家伙,好几个大包,都是蚊子咬的。赶紧爬起来打蚊子,一番搏斗,终将一肚子鲜血的蚊子正法,安然入睡。

其实这不是我这几天的感受,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这个自然规律——端午前后正值夏日,气温急剧上升,各种毒虫毒物滋生活跃,常见到的蚊虫到处飞舞叮人,传播细菌病毒;而且到了夏天,人体易被邪气湿气侵袭。老祖先们发现了有一种奇特清香的艾草,把它挂在家门口可以防蚊、辟邪气。

端午除了门前挂艾草,中国某些地方还有门前挂菖蒲、耳鼻涂雄黄酒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避毒虫”。

在北京民间,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吃五毒饼,一种老百姓幽默对待生活的习俗。

五毒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节日食俗,也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五毒饼名字很霸气,容易让人联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某个武林门派的特殊之物。

其实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模子,把五种毒虫花纹盖在玫瑰饼的酥皮儿上做为装饰。

虽然五毒饼皮的图案看起来比较凶猛,但里面的馅料,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玫瑰饼馅料是玫瑰、枣泥、豆沙、黑芝麻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用枣木模具压制出图案,美味又健康。

老百姓端午吃“五毒饼”,祈求健康,希望消病强身。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把“五毒”吃掉了,使它们不能毒人,让人们不再怕它们,这是一种民间智慧,透着老百姓的风趣。

五毒饼流传很久,却在近代失传了。人们只闻其名,不见其面。

文字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后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另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

《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风俗志》中所说的“馈赠亲友,称为上品”的五毒饼了。

经史料及与民俗专家的研究探讨,最终认定翻毛酥皮五毒饼才是正宗的五毒饼。

2008年6月4日,一种绝迹北京60年多年的端午节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重现北京稻香村。

这种五毒饼是一种玫瑰饼,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传统的酥皮特色,精心配置了枣泥、豆沙、百果、黑芝麻、玫瑰等馅料,在酥皮儿饼面印有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形象,即“五毒”形象的印子。

这种食品一经上市便受到老百姓的欢迎,2009年后的端午节,“五毒饼”重新成为一种节日时令糕点。据说五毒饼有强健身体、软化血管、解毒清心这个作用。

其实老百姓喜欢它,主要还是因为它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发扬和纪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节你吃五毒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