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自嘲》(鲁迅)

        和秋瑾同为绍兴人的鲁迅以秋瑾为原型,在现代文学经典短篇小说《药》中塑造了“夏瑜”这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形象。在了解了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诗词创作后,本期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并通过《自嘲》这首诗读一读这位现代大文豪创作的古典诗词。

鲁迅《自嘲》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平起式七律·鲁迅《自嘲》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刚过去的寒假中,我们语文留了阅读鲁迅《呐喊》的作业,其中重点研读的一篇小说是《药》。小说中写到华老栓从刽子手中买到人血馒头后,“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般“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这时候,“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囗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这里的“古囗亭口”的“囗”是文章里表示缺文的记号,鲁迅先生是有意这样写的。结合文中写到的在这里被斩首示众的革命者名叫“夏瑜”这个细节,听过我上一期分享的肯定能联想到鉴湖女侠秋瑾就义的“古轩亭口”。实际上这篇小说里夏瑜这个人物一般都认为就是以秋瑾为原型,结合其他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经历为素材而创造出来的。我其实挺早之前就看到过这篇小说主人公夏瑜是寓指秋瑾的说法。这两个名字“夏”“秋”相对,“瑜”“瑾”互映,“瑜”“瑾”皆从“玉”,在中国人名中往往取其颂美之意,对仗可以说是很工整了。也有人认为鲁迅先生对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很直接,“夏瑜”谐音“夏逾”,意思就是夏天过了,“秋瑾”谐音“秋近”,意思就是秋天临近,所以“夏瑜”即为“秋瑾”。无论鲁迅先生愿意是哪一种解释,其以夏瑜代指秋瑾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药》这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揭露和斥责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也批判了群众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状态。对于以夏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以思想深刻著称的鲁迅先生虽然也批评了他们脱离群众的缺点,但同时真挚地歌颂了他们如秋瑾“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矢志不渝地为民族民主革命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在通过《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豪情和悲情交织的词作了解了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诗词创作后,本期分享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最难现代文的作者——鲁迅先生,读一读他创作的古典诗词。

        若论去绍兴旅游一定不能错过的景点,那排名第一的一定是鲁迅故居。这可是绍兴旅游的绝对金字招牌,占了整整一条街,每日里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那些在鲁迅笔下出现的咸亨酒店、孔乙己、老黄酒、茴香豆、乌篷船……无一不成为绍兴旅游的热门关键词和街头永远顾客盈门的各种饭馆和店铺的热销保证。抛开这些商业元素,我开始还以为鲁迅故居只有一个景点,但是上公众号预约的时候才发现,不仅有鲁迅故居,还有鲁迅广场、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等等一大串的景点。我和妈妈第一次去的时候本来觉得一个下午肯定能逛完,结果看到天黑下来实在走不动了时,也只看了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甚至还有些匆忙。后来我们又专门安排了大半天的时间,才算是把和鲁迅有关的其他景点都看了一遍。

        在这一系列景点中年代最久远的是鲁迅祖居,即周家老台门,鲁迅祖上生活的地方。鲁迅幼年生活的地方是周家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在内占地四千平方米。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就是这座新台门的后园,在那里中我看到了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文章精心恢复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不过那可能藏着赤链美女蛇的野草丛现在被改造成了整齐的菜畦。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张鲁迅家族周氏的世系表,一直追溯到了前七代,人名多得写满了一整座墙,这让我很直观地感受到了鲁迅“出身大族”。不过鲁迅出生时周氏家族已经逐渐走向没落,所以如果不是因为鲁迅的崇高地位,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在绍兴曾记辉煌过的家族。在鲁迅十二岁时,祖父周介孚因卷入科场舞弊案被下狱,父亲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在他的散文《父亲的病》中就写到了每天为父亲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遭人冷眼的经历。

        在鲁迅故居以东七十米处就是他年少时期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塾师寿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在此学习达六年之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还曾回绍兴看望先生并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在那里我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的“三味书屋”的匾和下面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小小的后园里还专门做了小孩子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以及捉了苍蝇喂蚂蚁的情景塑像。当然我也看到了那著名的被鲁迅刻上“早”字的书桌。关于这个“早”字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老先生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便再也没有迟到过。由此我们可以想见鲁迅读书求学是很用心的。我因为自己也从小在雒诵堂跟着檀老师读过一些经典,也专门学过对对子、写作古典诗词以及书法,所以在三味书屋中也很能想象鲁迅当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情景。这一学习经历让鲁迅打下了非常好的旧学功底,对他之后的学术研究、古典诗词和现代白话文小说散文杂文创作都十分重要。

        无论是鲁迅祖居、故居还是三味书屋,呈现的都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段,真正系统地了解鲁迅的生平还是在参观鲁迅纪念馆的时候。参观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鲁迅真的是一个超级全能型人才,从生理学、化学到外语、翻译、文学,还有篆刻、书法、木刻……他都有所涉猎。特别是看了他曾经的成绩单以及在日本留学时候的笔记,实在是禁不住感叹鲁迅真的可是文理全才,令人由衷地佩服啊!

        1898年4月,鲁迅离开三味书屋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并改名周树人。其间曾被本家叔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江宁求学,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这期间鲁迅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颇有影响。1902年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后赴日本公费留学。此时的鲁迅因为父亲病逝的经历以及当时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认为中国人民应当拥有强健的体格,因此怀着“学医救国”的理想于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结识了藤野严九郎,也就是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中所回忆的老师。

        1906年1月,发生了一件造成鲁迅人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性事件,他在这一天的课间观看了“日俄战争教育片”,目睹了体格强壮而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看到同胞被杀时的目光呆滞、表情愚钝,深受刺激,从此决定弃医从文,拿起文艺的武器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他在《呐喊》的自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一年我没有毕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不是一件紧要的事情。凡是愚若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并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成为“光复会”会员。

        1909年归国后,鲁迅先后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和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1911年创作了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在此期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对佛教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接下来鲁迅的经历估计大家就都比较熟悉了,因为不管是在历史课上还是语文课上我们应该都会学到,在众多的民国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1918年1月,鲁迅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5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轰动当时的文化界。之后,他一边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一边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呐喊》和《彷徨》等小说集。我们在语文课上一定会学到的《故乡》、《社戏》、《孔乙己》、《祝福》、《药》、以及《阿Q正传》等著名的文章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开当时文坛之新风,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地位。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民主战士。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的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我们这学期学习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就是抨击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中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赞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精神的作品。鲁迅因此遭到当局的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这一年8月,鲁迅南下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1927年1月鲁迅又赴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期间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又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9月离开广州赴上海,之后一直与许广平在上海共同生活。这期间,鲁迅持续进行了大量的杂文创作,积极参与影响深远的“第三种人”、“自由人”以及“革命文学”等问题的论争,并参与许多社会文艺活动。我们学过的鲁迅的另一篇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鲁迅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烈士而作。

        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3月2日,鲁迅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常务委员,发表了以《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题的演讲。“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饭革命的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并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又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

        此后的鲁迅一直从事着写作、研究与翻译的相关工作。由于操劳过度,鲁迅先生身患重病,最终于1936年10月19日溘然长逝。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界的巨匠,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当然主要体现在他的白话文创作上,但鲁迅的旧体诗成就同样是同时代文人中出类拔萃的。而说到鲁迅的古典诗词创作,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成为鲁迅形象标识的诗句。在绍兴参观跟鲁迅有关的景点时,我也很多次看到这两句诗被题写镌刻在最引人注目之处。因此,本期分享我选择了这两句诗的出处——《自嘲》作为主题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华盖”是一个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漏船载酒”用的是《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毕卓)得酒满数百斛……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中流”就是河中;“横眉”指的是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千夫指”这个典故出自《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意谓被众人指责憎恨,不生病也会死;“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说的是齐景公非常溺爱他的小儿子荼,有一次和荼一起嬉戏时,齐景公口里衔根绳子扮着牛的样子,让小儿子骑着、牵着玩花样,不料小儿子一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成一统”意思是说有个一统的小天下。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说: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还没敢翻身就已经被碰得头破血流。以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用漏船载酒驶于河水中。横眉冷对那些仗着人多势众对我指点叱骂的得意之人,俯下身子却甘愿做小儿的孺子牛。躲进小楼我自有个一统的小天下,不必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自嘲》这首诗作于1932年10月12日。那段时间鲁迅身体不适,在一个多月前就感到右腿麻痹,并一直在葆崎医院治疗,儿子海婴也患哮喘,随父一块去看医生,父子俩几乎是间天进一次医院。鲁迅在日记中说:10月5日“晚达夫、映霞招饮于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音。”据当时在场的林微音回忆,当晚郁达夫见到鲁迅时说:“你这几天辛苦了吧?”鲁迅笑答:“我可以把昨天得到的两句联语回答你,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郁达夫又打趣道:“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解脱?”鲁迅说:“经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散席时,郁达夫取出一幅素绢请大家题词留念,鲁迅便写了《自嘲》的后四句。七天之后的10月12日,鲁迅又在日记中记录:“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可求,……’下午并《士敏土之图》一本寄之。”在赠给柳亚子的条幅上写的就是这首诗,后面还有一个跋曰:“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明确道出了这首诗是在之前郁达夫饭局上所得四句的基础上写成的。

        和前面介绍的鲁迅的经历对照可知,这首诗写于左联五烈士被害、国民党反动派用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时期。此前鲁迅就曾被北洋军阀政府免职通缉,并受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陷害,这时作为左联盟主的鲁迅又遭到了国民党政府及其帮闲文人的百般诋毁、威胁和迫害,处境十分险恶。另外,鲁迅虽然旗帜鲜明地支持革命,但作为一个从黑暗时代走过来的思想深邃、人格独立的文学家和民主战士,鲁迅保持了对社会变革的清醒认识,仍然坚持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他看不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帮闲文人,但也不满左翼作家简单片面的革命口号,同时与自由主义文人也针锋相对。这种对反动势力绝不姑息,但又对时代流行的“革命思潮”绝不盲从的思想既被保守的知识分子讥为“左倾”,又被激进知识分子视为“右倾”,可以说是处在左、右两派知识分子的夹击之下。鲁迅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不迁就别人的“倔脾气”使他在文坛树立了不少的“论敌”和“宿敌”,甚至与过去一同战斗过的战友也产生了不小的隔阂,加之上海租界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不得不保持高度的戒备,时时提防明枪暗箭的袭击,可以想见当时鲁迅心中的愤懑、苦涩与孤独。诗题为《自嘲》,正是用在战斗余暇同友人聚会时自我戏谑嘲笑的诙谐口吻,和具有打油色采的通俗幽默的语言,以寓庄于谐、自我解剖的笔法表达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首联“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起笔便真实勾画了诗人的第一个自我形象——在白色恐怖下屡遭迫害的“可怜相”。鲁迅自己说过:“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华盖”在他们口头上已经讹作‘镬盖’了,现在加以订正。所以,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所叙述老年人关于华盖的说法,本是星命术家编造的迷信,由来已久,《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端阳仙化》,和《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都有算命先生关于某人命犯华盖星,只有出家或者信佛方能消灾的说法。“华盖”本是好听的字眼,可是“运交华盖”却又是倒霉事。这以“华盖运”比喻眼下的困境,自然就有了反讽的意味,自己身体不适,儿子也跟着生病,而且久治不愈,各种势力的迫害又无处不在,有如“华盖”罩在头上,当然没法翻身了。于是诗一开始就洋溢着自嘲的意味。但说是“欲何求”,也就是说命运既然如此糟糕,还想有什么追求呢?可是这首诗以下几联所写,却又都是不停地追求的情形,说明在表面的自嘲之下,还有在流俗者看来是自讨苦吃、值得嘲谑,而在清醒的革命者看来却是值得自豪的言外之意。

        接下来颔联“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塑造了诗人的第二个自我形象——身处闹市却寒碜孤独的“狼狈相”。作者是衣帽破旧、生活困窘而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之人,经过繁华街市时把帽子压得很低遮住脸,对街上喧嚣热闹情景感到憎厌,看都不愿意看一眼。这形象在流俗者看来自然是愚笨与落伍的“不自量”的表现,是应当被嘲谑的,而诗的深意,却是表现鲁迅在敌人反革命文化“围剿”之中,虽处境困厄而心情愤懑,但对于反动派特别是上海文坛无赖对他的种种诬蔑和攻击却极端蔑视,不屑一顾。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所以这这闹市既是实指,又暗指文坛的热闹、文人的追风和跟潮。“漏船载酒泛中流”的“载酒”一词常用于文人生活场合,大致相当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鲁迅先生以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宁可破船载酒,自娱自乐,也不追风赶潮,投人所好。这表现的正是鲁迅作为真正的革命斗士在险恶的环境中敢于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藐视群丑,激流勇进,从容机智地与敌人周旋的斗争精神。

        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刻画了诗人的第三个自我形象——对气势汹汹的“千夫所指”竟敢“横眉冷对”毫无畏惧,对幼稚无知的“孺子”却“俯首甘为”老黄牛的“古怪相”。鲁迅曾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的信中用过“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来形容上海文坛群丑的造谣诽谤给他所造成的危害,可见这“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千夫”指的正是那些对鲁迅有着成见、心怀不满的诸多文人,这一句表现的正是鲁迅对参与文化“围剿”的文坛群丑的蔑视和不妥协。鲁迅在这封信中还联系到自己为幼子海婴操劳,也曾戏称自己为“孺子牛”,所以这一联所表达的“文坛的诽谤、诬蔑我不在乎,只要能与家人和孩子在一起我就很满足”这一思想感情在一些软骨头、势利眼们看来自然是可嘲笑的,然而它却正是鲁迅作为常人内心感情最真实的流露,既表现了鲁迅热爱平凡生活的普通人的一面,又表现了他性格坚强、爱憎分明的精神品质,使鲁迅先生对敌人“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和对人民“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跃然纸上。

        尾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与前句衔接紧密,用幽默的口语勾描了诗人的第四个自我形象——以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对抗黑暗现实的“逍遥相”。从生活实际方面看,鲁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下常常被迫困居家中,不能外出。然而不管环境怎样困窘逼仄,也不管敌人怎样变化多端地施展其反革命伎俩,鲁迅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情况鲁迅曾讲过多次,如他在1932年7月11日给母亲的信中说,自己“因平日多讲话,毫不客气,所以怀恨者颇多,现在不走出外面去,只在寓里看看书,但也仍做文章……”1933年6月28日致台静农的信中说:“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无怨于生,亦无怖于死,即将投我琼瑶,依然弄此笔墨,夙心旧习,不能改也。”“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炕。”“一口咬住就不放,拼命地刻苦干下去。”这就是鲁迅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看似逍遥的“躲进小楼”实则有着深深的无奈、痛苦和愤懑,自然是可自嘲的,而“成一统”三个字,则除了表示自己的矢志不渝以外,也有讽刺国民党反动派搞法西斯独裁的意思,同时又隐喻时局,讽刺了国民党的投降政策,可谓语意双关,不露声色。“躲进”、“不管”,表面看语言消极,行动逍遥,但“消极”中蕴含着坚韧的战斗精神,是“结实的立定自己的脚跟,躲在壕沟里沉着地作战”;“逍遥”中显示着“以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贰臣的姿态,跃马横戈,最坚决,最勇敢地在文化战线上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通篇紧扣“自嘲”这一诗题,处处自我嘲谑,然而又出处是外自嘲而内自豪,其中连带着有嘲敌的意思。在自嘲的躯壳里蕴含着诗人的铮铮铁骨和革命豪情。对照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可以说《自嘲》这首诗正是这位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英雄战斗生活自况,是他献身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自白和自誓。后来毛主席于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绝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那以后,《自嘲》这首诗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成为鲁迅先生的最佳形象代言。从鲁迅创作的本意来看,“孺子牛”也许指的只是自己为了照顾孩子可以无微不至,而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毛主席,则将其上升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虽说这样的评价确实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我想如今用它来形容鲁迅先生致力于用文学唤醒民众,为人民奋斗一生的经历不仅是准确和恰当的,也是无可厚非的。鲁迅一生都在用笔与各种各样的黑暗势力做斗争,一生都对广大普通民众充满了同情,对年青人和孩子竭尽全力去培育和帮助,一生都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这不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吗!也正因此,鲁迅先生才成为我们的“民族魂”,在他不幸逝世时,臧克家才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有的人》里替大家说:“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初中时老师曾经让我们写过一篇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先生》的小作文,我的作文里就引用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我觉得它所展示给我们的除了一位非常严肃的革命斗士之外,还有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和蔼可亲的一面。而现在再回看这整首诗,它不仅写到了革命事业,更是平凡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因为诗中不仅写到了自己的特殊处境,而且还把心中的苦涩滋味、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都充分表现出来,甚至还保持了鲁迅一贯的智慧和幽默。“文如其人”。《自嘲》所描绘的是一个平凡的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鲁迅!

鲁迅《自嘲》参考反馈题目:

1.你去哪一处鲁迅纪念景点吗?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吧。

2.你听过、看到过或背过什么鲁迅的名言吗?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3.你学过哪些鲁迅的作品?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4.在你学过或读过的鲁迅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5.你都在什么文艺作品里看到过鲁迅的形象?你觉得哪个塑造的最想你想象的鲁迅?

6.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鲁迅创作的古典诗词吗?

参考资料

许寿裳《鲁迅传》

张梦阳《鲁迅全传》

袁蓬《“横眉”“俯首”亦自嘲——谈鲁迅诗<自嘲>的幽默特色》

刘学明《平凡中见伟大——重读<自嘲>,兼评鲁迅研究》

樊蓝《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读鲁迅诗<自嘲>》

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合的《自嘲》(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