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童话故事《柳林风声》,自上世纪初出版以来,一直畅销至今。
刚出版时,甚至引起了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关注,他给作者写信,说自己把《柳林风声》一口气读了三遍,而且这本书还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故事中有四个主角小动物,鼹鼠、河鼠、瓘还有蛤蟆,故事里,它们相遇、冒险、互帮互助,它们的友谊一直贯穿到最后,朋友们帮助蛤蟆夺回了被坏人们占领的家园。
然后几个好朋友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
那么之后的故事呢?生活会一直幸福下去吗?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
他通过故事中的几个主角,延伸出了另一个故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故事是关于成长的。
这本书是写给成年人读的,虽然书中的主角还是那四个动物,不过内容却完全跟《柳林风声》不一样。
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蛤蟆先生因为得了抑郁症去咨询心理医生开始,经过十几次的面谈,把心理咨询的入门知识告诉了我们。
虽说是浅层的入门级心理咨询,可是里面的心理知识,也足够让我们开始学着思考。
我们到底处在一种怎样的人生状态?还可以变得更好吗?
1、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病了,曾经总是风风火火的他,现在只愿意窝在客厅的沙发里,什么都不想做,而且暮气沉沉。
朋友们了解到他的处境,深知他真的需要帮助了,而且是专业的帮助,于是把他送到了心理咨询师那里。
咨询开始了,蛤蟆先生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等着医生告诉他该怎么快乐起来。
但治疗师苍鹭却开口问他“为什么来这里?”
他说:“是朋友们让我来的,他们都是为我好,我也愿意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
不过苍鹭的回答却让他很吃惊。
| 苍鹭说:“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蛤蟆先生接受了苍鹭的说法,开始主动配合治疗。
苍鹭让他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评分,一分为最低,十分为最幸福,这时的蛤蟆毫不犹豫地在一分和二分之间做上了记号。
他的状态真的差劲极了。
苍鹭问他,因为什么才感觉这么痛苦。
蛤蟆向苍鹭娓娓道来自己的生活,跟朋友们的相处,他说河鼠,总是爱批评自己,虽然他心里觉得生气,可是最后总是妥协;还有瓘,总是让他想起自己那严厉的父亲,没给过自己一个好脸色。
不快乐的回忆让蛤蟆哽咽着。
苍鹭问他:“你觉得当时的你是处在什么状态下?”
蛤蟆努力思考后回答:“我觉得自己很幼稚,像个小孩子,仿佛一直长不大。”
苍鹭说:“那么,我们就称它为‘儿童自我状态吧’。”
“儿童自我状态”,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苍鹭从倾听者转变成讲解者,给蛤蟆仔细讲了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
| “它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等,这些情感能不能得到释放和安抚,造成每个孩子到四五岁时,所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性格的原因。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婴儿和小孩子不会用逻辑思考,他们没法坐定下来计划怎样应对父母的行为。只能根据父母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父母,保护自我。”
理解童年行为就是理解自我的关键线索。
如果某个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行为很幼稚,或者发现其它某个人的行为很幼稚,那么,那个时候的你们,应该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往往“愤怒”的人,是处于这个状态的。想从“愤怒”的情绪中跳出来,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行为跟小时候有什么区别,尽快调整到“成人状态”。
2、父母自我状态
要说现在的蛤蟆最怕谁,毫无疑问就是獾了,獾是蛤蟆先生的父亲生前的好友,是蛤蟆的长辈。
可是面对獾,蛤蟆总是会想到自己那严厉的父亲。
他们都总是对蛤蟆批评教育,总是一副大家长的模样,让蛤蟆害怕、服从,最后都是妥协。
獾来找蛤蟆,竟然让他主动放弃校董的职位,而且用着一副不能被拒绝的口吻。
蛤蟆很生气,可是他当时没有发作,生过闷气之后,最后还是决定按獾说的去做。
毕竟他是长辈嘛,而且他真的很有能力。
蛤蟆先生向苍鹭说起他对獾的感觉,苍鹭问到:“你认为他教导你时处于哪一种状态?”
蛤蟆说:“他一定不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很难相信他也曾是个孩子。”
苍鹭又从倾听者转到讲解者身份,说:“你说得很对,蛤蟆,实际上,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
|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蛤蟆问:“所以你觉得獾的父母可能是严厉的道德主义者,因此獾才会如此行事?”
苍鹭说:“很有可能是这样,不过,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遇到过时常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吗?可以试着分辨一下。
例如“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个状态的特点是: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
遇到这样的人,嘴里说着让我们听着不舒服的话语时,可以分析一下,他是不是正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下,可以试着用“成人状态”跟他对话。
记得,这个时候,不要让自己也进入“父母自我状态”,那样的话,大概率会发生无谓的争吵吧。
但是也不要像蛤蟆先生一样,他的“父母自我状态”不是挑剔别人,而是审判自己。
獾的“父母自我状态”是严厉地对别人,而蛤蟆先生的“父母自我状态”却是严厉地对自己。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说道。
如果是处在这样的”父母自我状态“里,请停止自我批判,对自己好一些,开始爱自己。因为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帮助了自己,他拒绝了獾的无理请求,不会辞去校董的职位。
虽然他是以留纸条的方式告诉獾的,不过这也是他开始爱自己的第一步呀。
真为他高兴。
3、成人状态
蛤蟆先生跟河鼠和鼹鼠进行了一次很融洽的午餐。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蛤蟆先生描述了当时自己的状态,他开始感觉快乐,精力也充沛了许多。虽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他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
可是那种情绪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他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苍鹭说:“我很高兴听你这么说,很显然,你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都在提升。你刚才回答我问题时,处于什么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说:“肯定不是‘父母自我状态’,但我知道也不在‘儿童自我状态’,应该还存在另一种自我状态,让你既不会表现得像父母,也不会感觉像孩子。”
| 苍鹭满怀热切地说:“确实有这个状态。而你已经自己 发现了,非常棒!我们称它为“成人状态”。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但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接下来的又一次咨询中,蛤蟆先生跟苍鹭讲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得不说,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有相似之处,包括父母怎么对自己,周围的人怎么对自己等等,同样充满了迷茫、适应和挣扎。
苍鹭说:“经历很有趣,但关键是,你能由此学到什么?”
4、最后
当一个人学会分析自己,了解自己,自然会明白,别人同样也是可以被了解的,这时,面对各种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时,共情能力会提升,情商也就自然提升。
情商提升,不是为了左右逢源,而是面对各种问题时,会思考,会选择,会洒脱,这样的自己,会把精力和心神都放在对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上。
人这一生,真正需要的东西也真真地只有那么几件,健康、真诚、会付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断变好的权利,身处生活中的泥泞中时,先不要挣扎,试着慢下来,用知识去分析分析会不会有更好的思考方式。
愿每个人都能练就一身“高情商”的好本领,走上高质量的人生大道。
以上共勉。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