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敏感又倔强,是你吗?

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敏感又倔强,是你吗?

发布时间:2020-12-16 

女作家尤瑟纳尔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女作家的话总是犀利,但事实上,不恰当的自尊心可能恰恰是阻碍我们冲破屏障,走向真正自我的鸿沟。

女孩A坐在我对面,几个月不见,原本就消瘦的她看上去更瘦了。她一边优雅的用刀叉切着牛排,一边轻叹了一口气说:这份工作可能真的跟我想象中差距挺大的。

听她聊了很多,在这期间,我心中不断涌起一个词——克制。

她很坦诚的向我表达了她的痛苦,谈话间表情略凝重,但是每说的一句话都很平静,用词谨慎,基本没有情绪化的表达,还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她笑起来很矜持,在非常无助的时候习惯于用手挡一下脸,然后轻叹一口气。

对面的这个女孩的样子,我如此熟悉。敏感、挫伤、忧郁、无力、带着厚厚的盔甲维持着最后的体面。

她的确很像曾经的我。

女作家尤瑟纳尔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然而,我却曾经暗自发誓:即使它再怎么肮脏丑陋,我这一生还是要与它如影随形。

当我说出“克制”这个词的时候,女孩告诉我,她周围的朋友会用”端着“形容她。他们说:你其实骨子里也是俗人一个,偏要“端着”,累不累啊?说完这句话,她又轻轻摇了摇头说:但是,我没感觉我端着。

我轻笑一下。“端着”是普通人的评判性表达,而“克制”,是一个心理工作者更为客观的描述。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情绪稳定的女人,是怎么发脾气的?”,在我看来,“脾气稳定的人”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找到了合理的发泄途径,“倒完垃圾”然后保持脾气稳定的,还有一种是被强大的“超我”控制,克制自己不发脾气的。坐在我对面的女孩A,显然属于后者。

这种“克制”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就像面具戴的太久,已经和脸上的皮肤长在一起了。如果让她摘下面具,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

说回尤瑟纳尔的那句话。其实我是在学了心理之后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她说“自尊心是这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女作家的语言总是犀利。但是的确,不恰当的自尊心可能恰恰是阻碍我们冲破屏障,走向真正自我的鸿沟。

1. 区分真正的自尊vs 伪自尊(自恋)

自尊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非常隐蔽、难以捉摸。相比较使用“自爱”这样的词汇,自尊的表达更为客观。我看到的关于自尊的最好的答案是:“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

这种对自己的评判的目光对于保持我们心理的平衡极为关键——如果评价是积极的,我们会行为高效,自我感觉良好,并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反之,则会生活在痛苦和不快当中。

在听完女孩A在向我描述她的工作状况后,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是否经常感觉到“挫败感”?她起初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习惯性的“逃跑”,这个问题我追问了她三次,她才若有所思的说:有一点儿。

从本质上说,“承认自己在工作中有很强烈的挫败感”这件事,深深的打击了她的自恋,为了维护她的自恋,所以,她会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总想逃跑。

所以,尤瑟纳尔所说的“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她指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而是一种从外表上看,很像自尊的“自恋”。

① 自尊的三大支柱

自尊由三大成分组成:自信、自我观和自爱。三者的恰当组合,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首先,自爱,是三大成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自爱的基础,便是自我接纳。可以简单的理解:自尊本身,意味着自我评判的味道,而自爱,则是完全无条件的。

一个自爱的人,一定是一个对自我有充分接纳的人(关于自我接纳,在本文的后半部分会有详细的阐述,我们需要清除自我接纳和自我放纵之间的区别)。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挫折的敏感度很高,遇到挫折之后,很容易感觉到痛苦和怀疑,从而产生回避(确切的说,是逃避),但是真正的自爱,能够使人在遭遇挫折时虽然也会感觉到痛苦,但却能够免于绝望。

A跟我说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虽然看上去她既理智又客观,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结果:“她不想再干下去了”。

这些困难和挫折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是A所说的公司的理念和自己的原则差异较大,还是客户难缠,经理无知等等。但是真正让A退缩的,其实是这些困境就像一面镜子,A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很多自己不能接纳的部分,为了回避这种痛苦,她选择离开镜子。

说出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在人格的层面上,能够看清幻象,洞悉真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爱,是自尊的基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部分。但是,在一个人的“社会化”的面具之下,我们恐怕很难看清楚对方,甚至,无法看清自己。

第二,自我观,是自尊的第二大支柱。它指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我们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依据”。

自我观,不仅仅指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最为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价——这才是自我观的重点所在。

自我观是一个非常主观性的内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那么这种自我评价将会成为一个人内心的力量,让人在面对挫折与困境时仍能保持坚韧。但是,如果反之,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194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伦敦发出宣言,号召法国人们抵抗法西斯的侵略,而在当时,法国已经被德国侵略者占领,满目疮痍。事实上,正是因为戴高乐对自己个人命运的远大期待与他对“法国的想法”完全一致,才使得戴高乐凭着极强的自尊水平,能够号召法国人民对法西斯发起勇敢的抵抗。

如果戴高乐是一个自尊水平很低的人,在面对如此困境之下,恐怕会绝望退缩。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观,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内在评价和期待。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超我”对一个心理和行为的塑形,可谓意义重大。事实上,自我评价最初的起源,就来自于我们内化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在A的原生家庭中,她的母亲对她非打即骂,这样的环境造成的心理创伤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使得A在成年后的各种“关系”中应对困难。

第三,自信,很多人常把自信和自尊混淆,但事实上,自信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行为。与之类似,还有一个叫做“自我效能感”的词汇,它们的意思相似: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

自信的来源,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特别需要提醒和注意的一点是:“不过度的害怕未知和挫折”,是较高自信水平的表现,当然,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恰恰是因为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模式。

以上三部分互相依存。一个人的自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尊重自己,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望)会让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有美好的愿景),接着,会对自信也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行动,对失败没有过度的担心,也不过度害怕别人的评判)。反之亦然。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时,往往意味着这个人的生命更有韧性,ta能承担的挫折更多,更不会为了维护虚假自尊(自恋)而固执的坚持某些东西。

② 伪自尊:自恋

小时候班里有一种女同学,“自尊心极强”,考试成绩差几分会哭,老师批评一句也会哭,同学开个玩笑还会哭。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形容一个人很“自尊”,其实这种现象中所表露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高自尊,而是一种自恋。

关于自恋,我提过很多次。但是,它的确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课题。更为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是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科胡特认为,全能自恋是生命的一个根本动力,如果发展的好,极端的全能自恋就会发证成为健康的自恋。从时间上来说,人在0-6个月时的全能自恋,是一种健康的自恋,而6个月之后如果还残存着全能自恋,就是不健康的了。但是在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残存的全能自恋的部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自尊和自恋很容易被混淆,但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恋使人活在一个叫做“自我防御”的壳中,它会阻碍我们接触到真实的世界,活在过去的经验中,而不能活在此时此刻。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退缩找很多“合理化”的理由——而事实上,“合理化”本身,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理由让我们感觉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合理的。但是,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正的事实。

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越低,在“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中受挫的可能性就越大。当挫折感袭来的时候,也就是自恋受损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自恋之壳太过坚固 ,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缩回到自己的壳里,免受伤害。

所以,自恋的人内心深处最渴望拥有高质量的关系,但是却很难有这样的能力经营好一段高质量的关系——因为,他们太容易在关系中受伤了。

2.低自尊的自我保护屏障

(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低,需要维护自己虚体自恋的需要就越高。所谓的“实体自恋”,指的是一个人的“里子”,也就是自我价值感,自我的评价,自尊水平等等。

这种感觉很像一种实体,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损。虚体自恋,指的是一个人的“面子”。它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相连的。比如一个人的外貌、金钱、社会地位、别人的评价等等。当这些外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自己的自恋就会爆棚,反之,则会受损。

A给我讲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是促使她决定离职的最后一根稻草。

A有一个客户,“非常挑剔难缠”,所以,A在帮她办理出国事宜的时候“尽了200%的努力”,结果,这个客户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游学的机会,“公司出于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的考虑”,提出让A背这个黑锅。经理的理由是,客户说“要换顾问”。

A说了很多,包括她跟经理说:你说我错了,让我背锅都可以,但是你要让我清楚:我到底哪错了?否则,我没办法背这个黑锅。

其实A做了种种解释,核心想维护的一点,就是“我没错”。这是很多人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别人一说我们不好,我们就本能的想去辩白?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把别人的建议解读为对我们的偏见?为什么别人只是发表一下ta的看法,因为这个看法和我们不同,我们就会勃然大怒?甚至,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外面的环境对我们充满恶意?

其实,所有这些,都逃不开一个“我不能有错”、“我必须是好的”的核心信念。可以说,这是很多低自尊水平的人的核心信念。

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就像A,她真的觉得自己只是在很客观的陈述事实,但却很难意识到一点:让她从心里承认她错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背后,意味着“我错了”,而很多人无法接受“我错了”这一点——因为承认这一点,会带给我们巨大的羞耻感。

这依然和早年的经历息息相关。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犯错保持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那么ta在承认自己犯错这方面就不会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这样,ta就更容易接受真实,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自然,ta的心智成熟程度也就越高。

但是,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往往非常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更习惯于自省,而对表扬不熟。父母往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帮孩子改掉所有的“错”,孩子就变好了。

虽然父母的初心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越盯着孩子的“错”,反而是对“错”的负性强化。同时,孩子也会对这些“错”产生强烈的羞耻和恐惧感——因为他们犯错,往往意味着接受惩罚。

久而久之,“对与错”、“好与坏”等评判性的标准就深深的植根于一个孩子的心中,对“好”和“对”的追求,成为了ta永远无法企及的渴望。当挫败变成了习得性物质,逃避,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合理化、压抑、逃避…..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很容易出现在低自尊水平的人身上,他们借用一切方法,目的只是为了逃避真实。而正如托马斯·摩尔所说: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它的生活真相的距离。

远离真相,便意味着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3.提高自尊最有效的途径:

从接纳自己开始

如果很不幸,已经是一个自尊水平较低的人格,我们该怎么办?我的答案是,从接纳自己开始。这也是那天我对A的建议。

接纳,说出来如此容易,但做到,如此困难。

接纳,首先源于觉察。

就像A那天说的很多事,其实她很难觉察到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也就是她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内在心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当我们遇到不舒服的感受时,尝试和这个感受呆一会,问问自己,让自己这么难受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能够好好的问问自己,很可能会发现,真正让自己不能接受的,是“我又错了”带来的巨大的羞耻感。

这个羞耻感背后,往往深藏着对“犯错意味着被惩罚”的恐惧感。

其次,接纳,就是抱持。

那天A对我说的接纳自己非常困惑,她好像一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接纳自己。直到最后我说 “你对你儿子想要如何接纳,如何抱持?把这些给到自己就好了”时,她才“醍醐灌顶”。

的确,很多人想把抱持、接纳这些美好的愿景给到自己最亲的人,但是却不会将它们给到自己,这实在是一件很悲伤的事。

抱持,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术语,意思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ta认可,当孩子受挫的时候提供支持。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能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吗?当我做的不错的时候,能否欣然接受自己给自己的鼓励和奖励,当自己“犯错”时,能否有耐心告诉自己:别怕,犯错会挨打——这是以前的模式,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成人了,犯错不会挨打,我不用恐惧。

当你能对自己温柔以待时,世界才会对你展开笑脸。

第三,接纳自己≠自我放纵

我的老师关于接纳有一段经典的谈话,在此引用。

1)接纳缺点——看清缺点,不回避,更不纠结在缺点带来的羞愧感上,而是把精力聚焦在问题解决上,勇敢承担,不再内耗。而且明白了人无完人,对他人更加宽容。

2)接纳现实——知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也无需十全十美。承认很多事物我们无法掌控,然后才能掌控好自己能够掌控的,以正视现实的勇气,脚踏实地,活在每一个当下。

3)接纳失败——这个世界上本无失败,所谓的失败,不过是我们通过现有的资源和尝试没能达成预期的目标而已。而这个失败还带给我们宝贵经验,让我们之后的努力更趋近目标,创造更美好的自己。

所以,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不做改变,也不意味着把自己的缺点合理化甚至美化,当然,更不意味着你有权利要求别人也对你的缺点接纳,甚至以接纳为借口损害他人的利益。

真正的自我接纳,必须和“面对真实”紧密联系,自尊水平低的人,对于面对“真正的真实”可能会心怀恐惧,在潜意识里选择逃避。但是“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它的生活真相的距离”,所以,勇敢的面对真实,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

自我接纳是自我成长的基础,也是接纳别人的基础,所以,我建议所有的人,都认真的从“自我接纳”这一课练起,成长自己,完善自我,走出低自尊的困境。


转自: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68752?from=search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敏感又倔强,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