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心理微课是关于心理反射活动的,从现象、定义、横向、纵向以及应用做了简单阐述,最后提出四个问题给大家思考。
要知道,心理学的回答,没有标准答案,对错不重要,本质上任何回答也没有对错,只要有了思考后的体验,这就是收获。
要让别人回答问题,自己必须要先有答案,这个答案对不对不重要,还是那句话,体验过才重要,这是为了给大家做好示范,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自己进行过回答,再向人家提出问题,这才是心理的学习方式。
为此,下面就我自己针对自己提问给出答案,供大家参考。
1、新生儿心理是一张白纸吗?带着遗传密码,出生就有无条件反射,很快学会条件反射,三种基本心理反应。
个人回答:看起来新生儿小婴儿啥也不懂,啥也不会,没有大人照顾就活不下来,看似对的,细细思考不是这样子的。
我上班乘坐公交,有一次遇到一个小姑娘被奶奶领着上公交车,这个小姑娘不过3、4岁模样,先上车然后爬上车座位,还要奶奶坐在邻座。这个简单动作,给我无限感慨,这个小姑娘的言行真的是大人教会的吗!!!
如同小树苗,栽下去后,我们就是浇水培土,后来成为参天大树,你觉得是谁成就了它!
孩子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自我力量,成人不过是提供正常环境而已,是内因而非外因起作用!
新生儿也是如此,出生就携带人类基因,这是婴儿成就未来的根本原因,千万不要自恋到以为家长如何厉害,再厉害不过提供环境,避免了最差可能而已。
新生儿的三种无条件反射活动,影响深远:吃奶、避险、微笑。
这对应的正是需求层次理论的前三个: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爱与归属需要。
最基础的需要最重要,可见新生儿心理的自带能量的厉害。
2、如果您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下自己和他人,观察日常生活和工作,您能够区分出常见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吗?
个人回答:这是个好问题,因为日用而不知,或者不屑于思考,正是我们觉察训练所必需。
条件反射当然首先是物质刺激产生的,但这是巴甫洛夫说的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都有,不值得奇怪,比如美食享受,快乐追求。
重要的是第二信号系统作用,因为使用语言符号,这就是人类所独有的。
人来独有的,看似超越动物,现实告诉我们结果未必好过动物,比如鸳鸯是爱情模范不会背叛伴侣,而人类呢?
最重要的条件反射,个人而言需要关注的就是发脾气和爱争论。
举例,周末晚上开车回家,地下车库停车时候,直接开进去,不好调整车位,就压了线。我看看不太要紧,只是稍微压线了,由于已经晚上九点多,第二天还要用车,隔壁车位平时都是空着不停车,想就这样得了。
不过爱人不认同,说这个车位同事提醒过,他车子大,要我们停车靠近柱子侧,就要求我调下车。
突然我就恼了,就是不调车,另一侧是柱子,不好调,关键是觉得没有必要,这个时候没停车也不会来停车,再说再隔一个车位也空着。
于是爆发争论和发脾气。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对我而言:被调车是刺激,觉得小题大做不行动是反应。关键心理活动是觉得被指责和轻视,这样心态导致类似情况就激烈反应。
这就是语言刺激导致的“小刺激——大反应”。
久而久之,成为条件反射!
当然,可以用挫折——侵犯理论解释,我“主观认为”被侵犯,不爽,就有了习惯化回应。
这个例子非常典型,有代表性,为何有人“给点阳光就灿烂”,有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如我一般,区区小事,非要对着去做,只因为“戳中”了心底某个敏感触角,类似荣格说的“阴影”,其实就是阿德勒说的自卑情结,表现出来就是优越情结。
自卑点被触碰到了,就要尖锐反抗,否则不能忍受,于是会看到蜗牛都有厚厚的壳,干嘛的?自我保护而已。
所谓“情感按钮”就是个体敏感点,多是自卑、自恋、自负、无知的地方,也是某种未被好好处理的创伤,由于被压抑不见阳光,一直无法被看见,更无论愈合。
打破情绪爆发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条件反射,这个刺激就是自卑感。
同理,打破争论的关键也是,要意识到这是好为人师的条件刺激,本质在于自我价值感低下。好不容易逮到机会表达自己看法,必须争论且一定获胜,否则哪有价值支撑活下去呢。
所谓能上不能下,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属于侥幸上去,真的下来了,心里明白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本质还是自卑的表达。
一个敢于失败的人,才是心理上的真正强者。
对策就是觉察被触动联想到的刺激是自卑,引发糟糕反应联想到的刺激是自卑,要敢于面对,说出来,展示给自己,才会打破条件控制,打破有害无益强迫性重复。
再看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就是奖惩机制,这个更要分析下。
习惯用奖励或者批评对付事情,这是直接反应,效果不好,也不是社会化目标。
心理东西不是讲道理,直来直去大多不好,需要拐弯抹角才有效。
有效是心理活动的目标,为此更多采用间接表扬或者间接批评,才是心理做法,也是人性。
对策就是有意识采用负强化和负惩罚方式处理问题,事实上人际关系高手都是这样间接使用强化,否则太赤裸裸了,彼此面子挂不住。
先看生活中的负惩罚例子。
负惩罚不是直接批评指责,而是委婉暗示。
比如,职场最常见的,口惠实不至,不升职不加薪。
比如,夫妻之间有冷战,性惩罚。
再如一般关系的疏远,不会明示,冷漠说明了问题。
家庭教育中,希望减少孩子不好行为时候,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批评,而是负惩罚,比如暂时不让做喜欢的事情。
3、回顾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经历,描述自己遇到的各种学习事例,用三种不同学习机制予以解释。
个人回答:联想学习,直接刺激导致的反应,比如在孩子小时候学习轮滑时,在一边看的热闹,也买了一双轮滑鞋,就此入门学会了一些。
强化学习,预期结果引导当下行为,比如坚持每天涂鸦千字文已经两年多,在于写了之后发到微信公众号等,多少可获得朋友的阅读、点赞、认可,这是动力之一。
模仿学习,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车,上路练习时总是不敢加油提速,胆战心惊的感受,毫无疑问这是心理问题导致,迟迟没有办法。甚至教练都说,他坐在车上都不敢开,以后咋办。如何解决的呢,非常简单,记得再次上车训练时候,提前坐车观察,发现开车学员人家敢开车,在于到了红绿灯路口紧急刹车。
恍然大悟还可以刹车啊。就这个小观察,让自己学会开车,也牢记“学会刹车也就学会开车”。
这个结论非常有价值,是底线思维的另类表达,避免最差就是最好。
会刹车,解决安全感心理问题,才能发挥正常水平,可见安全感需要多么基础重要,这也是马斯洛理论的例证。
4、自我认知过程的四个阶段,如何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
个人回答:用在反思上面说的因为停车问题导致争论,如何减少争论以及很多人性心理失衡问题,步骤如下:
一是,承认自己无知事实。自己盲区客观存在,潜意识胆怯回避问题,表现出来则是虚张声势,虚假优越感,争论输赢对错就是好为人师潜在想法,本质是自卑自恋以及思维定势。
二是,接受无知才有自知。学术争论、解决重大事情争论,这是必须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如此,但是生活一般小事情,真的不去争论,这些鸡毛蒜皮小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都是心理主观臆断结果,顺应别人就是。好比停车问题,承认说的有道理,咱就老老实实调整有何不可,具体事情对错是一回事,因此事影响关系才是大事,这个才是本源。
为此,记住一句话,任何事情都有N种解决办法,任何事情都有N种解释方式,自己秉持的只是其中一种而已,不要作为标准答案坚持。
还有,事情可能有对错,但事情涉及的人际关系没有对错,事情做对了关系搞糟了可能就会得不偿失(何况心理意义上事情真的没有做得对错区分)。
三是,觉察保持方向正确。自知是知道自己盲区存在,觉察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务必保持低调处事,这是放低自己,做好坚实基础。而觉察则是知道自己特点,意识到自己有问题那么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觉察到高度决定视野,不同人有不同关系,不同人有不同价值观,心理世界只能求同存异。这时候就要理解停车这个事情,认可人家看法才是好事。
四是,习惯成自然。自知是知道缺点,觉察是认识优点,习惯则是保持这个意识,遇到问题别着急下结论,慢半拍再说,学习哑巴表达法,看破不说破,可以从容心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