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目的是让你开始用神经网络来解决实际问题。你将进一步巩固在前边第一个示例中学到的知识,还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三个新问题,这三个问题涵盖神经网络最常见的三种使用场景:二分类问题、多分类问题和标量回归问题。
本章将进一步介绍神经网络的核心组件,即层、网络、目标函数和优化器;还会简要介绍 Keras,它是贯穿本书的 Python 深度学习库。你还将建立深度学习工作站,安装好 TensorFlow 和Keras,并支持GPU。最后,我们将用三个介绍性示例深入讲解如何使用神经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这三个示例分别是:
训练神经网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
你可以将这四者的关系可视化,如下图所示:多个层链接在一起组成了网络,将输入数据映射为预测值。然后损失函数将这些预测值与目标进行比较,得到损失值,用于衡量网络预测值与预期结果的匹配程度。优化器使用这个损失值来更新网络的权重。
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层、网络、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神经网络的基本数据结构是层。层是一个数据处理模块,将一个或多个输入张量转换为一个或多个输出张量。有些层是无状态的,但大多数的层是有状态的, 即层的权重。权重是利用随机梯度下降学到的一个或多个张量,其中包含网络的知识。
不同的张量格式与不同的数据处理类型需要用到不同的层。例如,简单的向量数据保存在形状为 (samples, features) 的 2D 张量中,通常用密集连接层[densely connected layer,也叫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或密集层(dense layer),对应于 Keras 的 Dense 类]来处理。序列数据保存在形状为 (samples, timesteps, features) 的 3D 张量中,通常用循环层(recurrent layer,比如 Keras 的 LSTM 层)来处理。图像数据保存在 4D 张量中,通常用二维卷积层(Keras 的 Conv2D)来处理。
你可以将层看作深度学习的乐高积木,Keras 等框架则将这种比喻具体化。在 Keras 中,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就是将相互兼容的多个层拼接在一起,以建立有用的数据变换流程。这里层兼容性(layer compatibility)具体指的是每一层只接受特定形状的输入张量,并返回特定形状的输出张量。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from keras import layers
layer = layers.Dense(32, input_shape=(784,)) # 有 32 个输出单元的密集层
我们创建了一个层,只接受第一个维度大小为 784 的 2D 张量(第 0 轴是批量维度,其大小没有指定,因此可以任意取值)作为输入。这个层将返回一个张量,第一个维度的大小变成了 32。
因此,这个层后面只能连接一个接受 32 维向量作为输入的层。使用 Keras 时,你无须担心兼容性,因为向模型中添加的层都会自动匹配输入层的形状,例如下面这段代码。
from keras import models
from 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32, input_shape=(784,)))
model.add(layers.Dense(32))
其中第二层没有输入形状(input_shape)的参数,相反,它可以自动推导出输入形状等于上一层的输出形状。
深度学习模型是层构成的有向无环图。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层的线性堆叠,将单一输入映射为单一输出。
但随着深入学习,你会接触到更多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一些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下。
网络的拓扑结构定义了一个假设空间(hypothesis space)。你可能还记得前边对机器学习的定义:“在预先定义好的可能性空间中,利用反馈信号的指引来寻找输入数据的有用表示。” 选定了网络拓扑结构,意味着将可能性空间(假设空间)限定为一系列特定的张量运算,将输入数据映射为输出数据。然后,你需要为这些张量运算的权重张量找到一组合适的值。
选择正确的网络架构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虽然有一些最佳实践和原则,但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让你成为合格的神经网络架构师。后面几章将教你构建神经网络的详细原则,也会帮你建立直觉,明白对于特定问题哪些架构有用、哪些架构无用。
一旦确定了网络架构,你还需要选择以下两个参数。
具有多个输出的神经网络可能具有多个损失函数(每个输出对应一个损失函数)。但是,梯度下降过程必须基于单个标量损失值。因此,对于具有多个损失函数的网络,需要将所有损失函数取平均,变为一个标量值。
选择正确的目标函数对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的目的是使损失尽可能最小化,因此, 如果目标函数与成功完成当前任务不完全相关,那么网络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符合你的预期。想象一下,利用 SGD 训练一个愚蠢而又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给它一个蹩脚的目标函数:“将所有活着的人的平均幸福感最大化”。为了简化自己的工作,这个人工智能可能会选择杀死绝大多数人类,只留几个人并专注于这几个人的幸福——因为平均幸福感并不受人数的影响。这可能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请记住,你构建的所有神经网络在降低损失函数时和上述的人工智能一样无情。因此,一定要明智地选择目标函数,否则你将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幸运的是,对于分类、回归、序列预测等常见问题,你可以遵循一些简单的指导原则来选择正确的损失函数。例如,对于二分类问题,你可以使用二元交叉熵(binary crossentropy)损失函数;对于多分类问题,可以用分类交叉熵(categorical crossentropy)损失函数;对于回归问题,可以用均方误差(mean-squared error)损失函数;对于序列学习问题,可以用联结主义时序分类(CTC,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损失函数,等等。只有在面对真正全新的研究问题时,你才需要自主开发目标函数。在后面几章里,我们将详细说明对于各种常见任务应选择哪种损失函数。
Keras 是一个模型级(model-level)的库,为开发深度学习模型提供了高层次的构建模块。 它不处理张量操作、求微分等低层次的运算。相反,它依赖于一个专门的、高度优化的张量库来完成这些运算,这个张量库就是 Keras 的后端引擎(backend engine)。Keras 没有选择单个张量库并将 Keras 实现与这个库绑定,而是以模块化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见下图)。因此,几 个不同的后端引擎都可以无缝嵌入到 Keras 中。目前,Keras 有三个后端实现:TensorFlow 后端、 Theano 后端和微软认知工具包(CNTK,Microsoft cognitive toolkit)后端。未来 Keras 可能会扩展到支持更多的深度学习引擎。
TensorFlow、CNTK 和 Theano 是当今深度学习的几个主要平台。Theano 由蒙特利尔大学的 MILA 实验室开发,TensorFlow 由 Google 开发,CNTK 由微软开发。你用 Keras 写的每一段代码都可以在这三个后端上运行,无须任何修改。也就是说,你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在两个后端之间无缝切换,这通常是很有用的。例如,对于特定任务,某个后端的速度更快,那么我们就可以无缝切换过去。我们推荐使用 TensorFlow 后端作为大部分深度学习任务的默认后端,因为它的应用最广泛,可扩展,而且可用于生产环境。
通过 TensorFlow(或 Theano、CNTK),Keras 可以在 CPU 和 GPU 上无缝运行。在 CPU 上运行时,TensorFlow 本身封装了一个低层次的张量运算库,叫作 Eigen;在 GPU 上运行时,TensorFlow 封装了一个高度优化的深度学习运算库,叫作 NVIDIA CUDA 深度神经网络库(cuDNN)。
你已经见过一个 Keras 模型的示例,就是 MNIST 的例子。典型的 Keras 工作流程就和那个例子类似。
定义模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 Sequential 类(仅用于层的线性堆叠,这是目前最常见的网络架构),另一种是函数式 API(functional API,用于层组成的有向无环图,让你可以构建任意形式的架构)。
前面讲过,这是一个利用 Sequential 类定义的两层模型(注意,我们向第一层传入了输入数据的预期形状)。
from keras import models
from 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32,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784,)))
model.add(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下面是用函数式 API 定义的相同模型。
input_tensor = layers.Input(shape=(784,))
x = layers.Dense(32, activation='relu')(input_tensor)
output_tensor = layers.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x)
model = models.Model(inputs=input_tensor, outputs=output_tensor)
利用函数式 API,你可以操纵模型处理的数据张量,并将层应用于这个张量,就好像这些层是函数一样。
一旦定义好了模型架构,使用 Sequential 模型还是函数式 API 就不重要了。接下来的步骤都是相同的。
配置学习过程是在编译这一步,你需要指定模型使用的优化器和损失函数,以及训练过程中想要监控的指标。下面是单一损失函数的例子,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
from keras import optimizers
model.compile(optimizer=optimizers.RMSprop(lr=0.001),
loss='mse',
metrics=['accuracy'])
最后,学习过程就是通过 fit() 方法将输入数据的 Numpy 数组(和对应的目标数据)传入模型,这一做法与 Scikit-Learn 及其他机器学习库类似。
model.fit(input_tensor, target_tensor, batch_size=128, epochs=10)
在接下来的几章里,你将会在这些问题上培养可靠的直觉:哪种类型的网络架构适合解决哪种类型的问题?如何选择正确的学习配置?如何调节模型使其给出你想要的结果?
二分类问题可能是应用最广泛的机器学习问题。在这个例子中,你将学习根据电影评论的文字内容将其划分为正面或负面。
本节使用 IMDB 数据集,它包含来自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的 50 000 条严重两极分化的评论。数据集被分为用于训练的 25 000 条评论与用于测试的 25 000 条评论,训练集和测试集都包含 50% 的正面评论和 50% 的负面评论。
为什么要将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开?因为你不应该将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的同一批数据再用于测试模型!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表现很好,并不意味着它在前所未见的数据上也会表现得很好, 而且你真正关心的是模型在新数据上的性能(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训练数据对应的标签,显然不再需要模型来进行预测)。例如,你的模型最终可能只是记住了训练样本和目标值之间的映射关 系,但这对在前所未见的数据上进行预测毫无用处。下一章将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一点。
MNIST 数据集一样,IMDB 数据集也内置于 Keras 库。它已经过预处理:评论(单词序列) 已经被转换为整数序列,其中每个整数代表字典中的某个单词。
下列代码将会加载 IMDB 数据集(第一次运行时会下载大约 80MB 的数据)。
# 加载 IMDB 数据库
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imdb
(train_data, train_labels), (test_data, test_labels) = imdb.load_data(num_words=10000)
参数 num_words=10000 的意思是仅保留训练数据中前 10 000 个最常出现的单词。低频单词将被舍弃。这样得到的向量数据不会太大,便于处理。
train_data 和 test_data 这两个变量都是评论组成的列表,每条评论又是单词索引组成的列表(表示一系列单词)。train_labels 和 test_labels 都是 0 和 1 组成的列表,其中 0 代表负面(negative),1 代表正面(positive)。
# 查看 data 和 label
print(test_data[0])
# [1, 591, 202, 14, 31, 6, 717, ..., 717]
print(test_labels[0])
# 0
由于限定为前 10 000 个最常见的单词,单词索引都不会超过 10 000。
print(max([max(sequence) for sequence in train_data]))
# 9999
你不能将整数序列直接输入神经网络。你需要将列表转换为张量。转换方法有以下两种。
下面我们采用后一种方法将数据向量化。为了加深理解,你可以手动实现这一方法,如下所示。
# 手动数据向量化
import numpy as np
def vectorize_sequences(sequences, dimension=10000):
results = np.zeros((len(sequences), dimension))# 创建一个形状为(len(sequences),dimension) 的零矩阵
for i, sequence in enumerate(sequences):
results[i, sequence] = 1. # 将 results[i] 的指定索引设为 1
return results
x_train = vectorize_sequences(train_data) # 将训练数据向量化
x_test = vectorize_sequences(test_data) # 将测试数据向量化
print(x_train[0])
# [0. 1. 1. ... 0. 0. 0.]
你还应该将标签向量化,这很简单。
y_train = np.asarray(train_labels).astype('float32')
y_test = np.asarray(test_labels).astype('float32')
现在可以将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
输入数据是向量,而标签是标量(1 和 0),这是你会遇到的最简单的情况。有一类网络在这种问题上表现很好,就是带有 relu 激活的全连接层(Dense)的简单堆叠,比如 Dense(16, activation=‘relu’)。
传入 Dense 层的参数(16)是该层隐藏单元的个数。一个隐藏单元(hidden unit)是该层表示空间的一个维度。每个带有 relu 激活的 Dense 层都实现了下列张量运算:
o u t p u t = r e l u ( d o t ( W , i n p u t ) + b ) output=relu(dot(W, input)+b) output=relu(dot(W,input)+b)
16 个隐藏单元对应的权重矩阵 W 的形状为 (input_dimension, 16),与 W 做点积相当于将输入数据投影到 16 维表示空间中(然后再加上偏置向量 b 并应用 relu 运算)。你可以将表示空间的维度直观地理解为 “网络学习内部表示时所拥有的自由度”。隐藏单元越多(即更高维的表示空间),网络越能够学到更加复杂的表示,但网络的计算代价也变得更大,而且可能会导致学到不好的模式(这种模式会提高训练数据上的性能,但不会提高测试数据上的性能)。
对于这种 Dense 层的堆叠,你需要确定以下两个关键架构:
后边中的原则将会指导你对上述问题做出选择。现在你只需要相信我选择的下列架构:
中间层使用 relu 作为激活函数,最后一层使用 sigmoid 激活以输出一个 0~1 范围内的概率值(表示样本的目标值等于 1 的可能性,即评论为正面的可能性)。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 整流线性单元)函数将所有负值归零,而 sigmoid 函数则将任意值 “压缩” 到 [0, 1] 区间内,其输出值可以看作概率值。
下图显示了网络的结构。
# 模型定义
from keras import models
from 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16,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000,)))
model.add(layers.Dense(16,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什么是激活函数?为什么要使用激活函数?
如果没有 relu 等激活函数(也叫非线性),Dense 层将只包含两个线性运算——点积和加法:
o u t p u t = d o t ( W , i n p u t ) + b output=dot(W, input)+b output=dot(W,input)+b
这样 Dense 层就只能学习输入数据的线性变换(仿射变换):该层的假设空间是从输入数据到 16 位空间所有可能的线性变换集合。这种假设空间非常有限,无法利用多个表示层的优势,因为多个线性层堆叠实现的仍是线性运算,添加层数并不会扩展假设空间。为了得到更丰富的假设空间,从而充分利用多层表示的优势,你需要添加非线性或激活函数。relu 是深度学习中最常用的激活函数,但还有许多其他函数可选,它们都有类似的奇怪名称,比如 prelu、elu 等。
最后,你需要选择损失函数和优化器。由于你面对的是一个二分类问题,网络输出是一个概率值(网络最后一层使用 sigmoid 激活函数,仅包含一个单元),那么最好使用 binary_ crossentropy(二元交叉熵)损失。这并不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比如你还可以使用 mean_ squared_error(均方误差)。但对于输出概率值的模型,交叉熵(crossentropy)往往是最好的选择。交叉熵是来自于信息论领域的概念,用于衡量概率分布之间的距离,在这个例子中就是真实分布与预测值之间的距离。
下面的步骤是用 rmsprop 优化器和 binary_crossentropy 损失函数来配置模型。注意, 我们还在训练过程中监控精度。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上述代码将优化器、损失函数和指标作为字符串传入,这是因为 rmsprop、binary_ crossentropy 和 accuracy 都是 Keras 内置的一部分。有时你可能希望配置自定义优化器的参数,或者传入自定义的损失函数或指标函数。前者可通过向 optimizer 参数传入一个优化器类实例来实现;后者可通过向 loss 和 metrics 参数传入函数对象来实现。
# 配置优化器
from keras import optimizers
model.compile(optimizer=optimizers.RMSprop(lr=0.001),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使用自定义的损失和指标
from keras import losses
from keras import metrics
model.compile(optimizer=optimizers.RMSprop(lr=0.001),
loss=losse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metrics.binary_accuracy])
为了在训练过程中监控模型在前所未见的数据上的精度,你需要将原始训练数据留出 10 000 个样本作为验证集。
# 留出验证集
x_val = x_train[:10000]
partial_x_train = x_train[10000:]
y_val = y_train[:10000]
partial_y_train = y_train[10000:]
现在使用 512 个样本组成的小批量,将模型训练 20 个轮次(即对 x_train 和 y_train 两 个张量中的所有样本进行 20 次迭代)。与此同时,你还要监控在留出的 10 000 个样本上的损失和精度。你可以通过将验证数据传入 validation_data 参数来完成。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partial_x_train,
partial_y_train,
epochs=20,
batch_size=512,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在 CPU 上运行,每轮的时间不到 2 秒,训练过程将在 20 秒内结束。每轮结束时会有短暂的停顿,因为模型要计算在验证集的 10 000 个样本上的损失和精度。
注意,调用 model.fit() 返回了一个 History 对象。这个对象有一个成员 history,它是一个字典,包含训练过程中的所有数据。我们来看一下。
history_dict = history.history
print(history_dict.keys())
# dict_keys(['loss', 'binary_accuracy', 'val_loss', 'val_binary_accuracy'])
字典中包含 4 个条目,对应训练过程和验证过程中监控的指标。在下面两个代码清单中, 我们将使用 Matplotlib 在同一张图上绘制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以及训练精度和验证精度。请注意,由于网络的随机初始化不同,你得到的结果可能会略有不同。
# 绘制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history_dict = history.history
loss_values = history_dict['loss']
val_loss_values = history_dict['val_loss']
epochs = range(1, len(loss_values) + 1)
plt.plot(epochs, loss_values, 'bo', label='Training loss') # ‘bo’ 代表蓝色圆点
plt.plot(epochs, val_loss_values, 'b', label='Validation loss') # ‘b’ 代表蓝色实线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Loss')
plt.legend()
plt.show()
# 绘制训练精度和验证精度
plt.clf() # 清空图像
acc = history_dict['acc']
val_acc = history_dict['val_acc']
plt.plot(epochs, acc, 'bo', label='Training acc')
plt.plot(epochs, val_acc, 'b', label='Validation acc')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Accuracy')
plt.legend()
plt.show()
如你所见,训练损失每轮都在降低,训练精度每轮都在提升。这就是梯度下降优化的预期结果——你想要最小化的量随着每次迭代越来越小。但验证损失和验证精度并非如此:它们似乎在第四轮达到最佳值。这就是我们之前警告过的一种情况: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表现越来越好, 但在前所未见的数据上不一定表现得越来越好。准确地说,你看到的是过拟合(overfit):在第二轮之后,你对训练数据过度优化,最终学到的表示仅针对于训练数据,无法泛化到训练集之外的数据。
我们从头开始训练一个新的网络,训练 4 轮,然后在测试数据上评估模型。
# 从头开始重新训练一个模型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16,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000,)))
model.add(layers.Dense(16,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4, batch_size=512)
results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Epoch 1/4
49/49 [==============================] - 0s 8ms/step - loss: 0.4854 - accuracy: 0.8106
Epoch 2/4
49/49 [==============================] - 0s 8ms/step - loss: 0.2752 - accuracy: 0.9093
Epoch 3/4
49/49 [==============================] - 0s 8ms/step - loss: 0.2087 - accuracy: 0.9274
Epoch 4/4
49/49 [==============================] - 0s 7ms/step - loss: 0.1733 - accuracy: 0.9391
782/782 [==============================] - 1s 759us/step - loss: 0.3045 - accuracy: 0.8792
最终结果如下所示。
print(results)
# [0.2979634702205658, 0.8825200200080872]
训练好网络之后,你希望将其用于实践。你可以用 predict 方法来得到评论为正面的可能性大小。
# 在新的数据上
print(model.predict(x_test))
'''
[[0.12695938]
[0.99942493]
[0.5908215 ]
...
[0.08131877]
[0.04941323]
[0.42519546]]
'''
如你所见,网络对某些样本的结果非常确信(大于等于 0.99,或小于等于 0.01),但对其他结果却不那么确信(0.6 或 0.4)。
通过以下实验,你可以确信前面选择的网络架构是非常合理的,虽然仍有改进的空间。
下面是你应该从这个例子中学到的要点。
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如何用密集连接的神经网络将向量输入划分为两个互斥的类别。但如果类别不止两个,要怎么做?
本节你会构建一个网络,将路透社新闻划分为 46 个互斥的主题。因为有多个类别,所以这是多分类(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问题的一个例子。因为每个数据点只能划分到一个类别, 所以更具体地说,这是单标签、多分类(single-label,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问题的一个例子。如果每个数据点可以划分到多个类别(主题),那它就是一个多标签、多分类(multilabel,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问题。
本节使用路透社数据集,它包含许多短新闻及其对应的主题,由路透社在 1986 年发布。它是一个简单的、广泛使用的文本分类数据集。它包括 46 个不同的主题:某些主题的样本更多, 但训练集中每个主题都有至少 10 个样本。
IMDB 和 MNIST 类似,路透社数据集也内置为 Keras 的一部分。我们来看一下。
# 加载路透社数据集
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reuters
(train_data, train_labels), (test_data, test_labels) = reuters.load_data(num_words=10000)
IMDB 数据集一样,参数 num_words=10000 将数据限定为前 10 000 个最常出现的单词。 我们有 8982 个训练样本和 2246 个测试样本。
print(len(train_data))
# 8982
print(len(test_data))
# 2246
与 IMDB 评论一样,每个样本都是一个整数列表(表示单词索引)。
print(train_data[10])
'''
[1, 245, 273, 207, 156, 53, 74, 160, 26, 14, 46, 296, 26, 39, 74, 2979, 3554, 14, 46, 4689, 4329, 86, 61, 3499, 4795, 14, 61, 451, 4329, 17, 12]
'''
你可以使用与上一个例子相同的代码将数据向量化。
# 编码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def vectorize_sequences(sequences, dimension=10000):
results = np.zeros((len(sequences), dimension))
for i, sequence in enumerate(sequences):
results[i, sequence] = 1.
return results
# Our vectorized training data
x_train = vectorize_sequences(train_data)
# Our vectorized test data
x_test = vectorize_sequences(test_data)
将标签向量化有两种方法:你可以将标签列表转换为整数张量,或者使用 one-hot 编码。 one-hot 编码是分类数据广泛使用的一种格式,也叫分类编码(categorical encoding)。在这个例子中,标签的 one-hot 编码就是将每个标签表示为全零向量, 只有标签索引对应的元素为 1。其代码实现如下。
# one-hot 编码
def to_one_hot(labels, dimension=46):
results = np.zeros((len(labels), dimension))
for i, label in enumerate(labels):
results[i, label] = 1.
return results
# Our vectorized training labels
one_hot_train_labels = to_one_hot(train_labels)
# Our vectorized test labels
one_hot_test_labels = to_one_hot(test_labels)
注意,Keras 内置方法可以实现这个操作,你在 MNIST 例子中已经见过这种方法。
from keras.utils.np_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one_hot_train_labels = to_categorical(train_labels)
one_hot_test_labels = to_categorical(test_labels)
这个主题分类问题与前面的电影评论分类问题类似,两个例子都是试图对简短的文本片段进行分类。但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输出类别的数量从 2 个变为 46 个。输出空间的维度要大得多。
对于前面用过的 Dense 层的堆叠,每层只能访问上一层输出的信息。如果某一层丢失了与分类问题相关的一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无法被后面的层找回,也就是说,每一层都可能成为信息瓶颈。上一个例子使用了 16 维的中间层,但对这个例子来说 16 维空间可能太小了,无法学会区分 46 个不同的类别。这种维度较小的层可能成为信息瓶颈,永久地丢失相关信息。
出于这个原因,下面将使用维度更大的层,包含 64 个单元。
# 模型定义
from keras import models
from keras import layers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000,)))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46, activation='softmax'))
关于这个架构还应该注意另外两点:
对于这个例子,最好的损失函数是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分类交叉熵)。它用于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距离,这里两个概率分布分别是网络输出的概率分布和标签的真实分布。通过将这两个分布的距离最小化,训练网络可使输出结果尽可能接近真实标签。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我们在训练数据中留出 1000 个样本作为验证集。
# 留出验证集
x_val = x_train[:1000]
partial_x_train = x_train[1000:]
y_val = one_hot_train_labels[:1000]
partial_y_train = one_hot_train_labels[1000:]
现在开始训练网络,共 20 个轮次。
# 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partial_x_train,
partial_y_train,
epochs=20,
batch_size=512,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最后,我们来绘制损失曲线和精度曲线。
# 绘制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loss = history.history['loss']
val_loss = history.history['val_loss']
epochs = range(1, len(loss) + 1)
plt.plot(epochs, loss, 'bo', label='Training loss')
plt.plot(epochs, val_loss, 'b', label='Validation loss')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loss')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Loss')
plt.legend()
plt.show()
# 绘制训练精度和验证精度
plt.clf() # clear figure
acc = history.history['accuracy']
val_acc = history.history['val_accuracy']
plt.plot(epochs, acc, 'bo', label='Training acc')
plt.plot(epochs, val_acc, 'b', label='Validation acc')
plt.title('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Loss')
plt.legend()
plt.show()
网络在训练 9 轮后开始过拟合。我们从头开始训练一个新网络,共 9 个轮次,然后在测试集上评估模型。
# 从头开始训练一个模型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000,)))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46,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model.fit(partial_x_train,
partial_y_train,
epochs=8,
batch_size=512,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results = model.evaluate(x_test, one_hot_test_labels)
print(results)
# [1.0244344472885132, 0.7836152911186218]
你可以验证,模型实例的 predict 方法返回了在 46 个主题上的概率分布。我们对所有测试数据生成主题预测。
# 在新数据上生成预测结果
predictions = model.predict(x_test)
predictions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长度为 46 的向量。
print(predictions[0].shape)
# (46,)
这个向量的所有元素总和为 1。
print(np.sum(predictions[0]))
# 0.9999998
最大的元素就是预测类别,即概率最大的类别。
print(np.argmax(predictions[0]))
# 3
前面提到了另一种编码标签的方法,就是将其转换为整数张量,如下所示。
# 处理标签和损失的另一种方法
y_train = np.array(train_labels)
y_test = np.array(test_labels)
对于这种编码方法,唯一需要改变的是损失函数的选择。对于上面使用的损失函数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标签应该遵循分类编码。对于整数标签,你应该使用 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sparse_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
这个新的损失函数在数学上与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完全相同,二者只是接口不同。
前面提到,最终输出是 46 维的,因此中间层的隐藏单元个数不应该比 46 小太多。现在来看一下,如果中间层的维度远远小于 46(比如 4 维),造成了信息瓶颈,那么会发生什么?
# 中间层维度足够大的重要性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000,)))
model.add(layers.Dense(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46,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model.fit(partial_x_train,
partial_y_train,
epochs=20,
batch_size=128,
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
Epoch 19/20
63/63 [==============================] - 0s 7ms/step - loss: 0.4397 - accuracy: 0.8692 - val_loss: 1.9780 - val_accuracy: 0.6990
Epoch 20/20
63/63 [==============================] - 0s 7ms/step - loss: 0.4222 - accuracy: 0.8720 - val_loss: 2.1114 - val_accuracy: 0.7000
现在网络的验证精度最大约为 71%,比前面下降了 8%。导致这一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你试图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足够恢复 46 个类别的分割超平面)压缩到维度很小的中间空间。网络能够将大部分必要信息塞入这个四维表示中,但并不是全部信息。
下面是你应该从这个例子中学到的要点。
前面两个例子都是分类问题,其目标是预测输入数据点所对应的单一离散的标签。另一种常见的机器学习问题是回归问题,它预测一个连续值而不是离散的标签,例如,根据气象数据预测明天的气温,或者根据软件说明书预测完成软件项目所需要的时间。
不要将回归问题与 logistic 回归算法混为一谈。令人困惑的是,logistic 回归不是回归算法, 而是分类算法。
本节将要预测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波士顿郊区房屋价格的中位数,已知当时郊区的一些数据点,比如犯罪率、当地房产税率等。本节用到的数据集与前面两个例子有一个有趣的区别。 它包含的数据点相对较少,只有 506 个,分为 404 个训练样本和 102 个测试样本。输入数据的每个特征(比如犯罪率)都有不同的取值范围。例如,有些特性是比例,取值范围为 0~1;有 的取值范围为 1~12;还有的取值范围为 0~100,等等。
# 加载波士顿房价数据
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boston_housing
(train_data, train_targets), (test_data, test_targets) = boston_housing.load_data()
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print(train_data.shape)
# (404, 13)
print(test_data.shape)
# (102, 13)
如你所见,我们有 404 个训练样本和 102 个测试样本,每个样本都有 13 个数值特征,比如人均犯罪率、每个住宅的平均房间数、高速公路可达性等。
目标是房屋价格的中位数,单位是千美元。
print(train_targets)
'''
[15.2 42.3 50. 21.1 17.7 18.5 11.3 15.6 15.6 14.4 12.1 17.9 23.1 19.9
15.7 8.8 50. 22.5 24.1 27.5 10.9 30.8 32.9 24. 18.5 13.3 22.9 34.7
...
23. 20. 17.8 7. 11.8 24.4 13.8 19.4 25.2 19.4 19.4 29.1]
'''
房价大都在 10 000~50 000 美元。如果你觉得这很便宜,不要忘记当时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 期,而且这些价格没有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
将取值范围差异很大的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这是有问题的。网络可能会自动适应这种取值范围不同的数据,但学习肯定变得更加困难。对于这种数据,普遍采用的最佳实践是对每个特征做标准化,即对于输入数据的每个特征(输入数据矩阵中的列),减去特征平均值,再除以标准差,这样得到的特征平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用 Numpy 可以很容易实现标准化。
# 数据标准化
mean = train_data.mean(axis=0)
train_data -= mean
std = train_data.std(axis=0)
train_data /= std
test_data -= mean
test_data /= std
注意,用于测试数据标准化的均值和标准差都是在训练数据上计算得到的。在工作流程中, 你不能使用在测试数据上计算得到的任何结果,即使是像数据标准化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行。
由于样本数量很少,我们将使用一个非常小的网络,其中包含两个隐藏层,每层有 64 个单元。一般来说,训练数据越少,过拟合会越严重,而较小的网络可以降低过拟合。
# 模型定义
from keras import models
from keras import layers
def build_model():
# Because we will need to instantiate
# the same model multiple times,
# we use a function to construct it.
model = models.Sequential()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train_data.shape[1],)))
model.add(layers.Dense(6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layers.Dense(1))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 loss='mse', metrics=['mae'])
return model
网络的最后一层只有一个单元,没有激活,是一个线性层。这是标量回归(标量回归是预 测单一连续值的回归)的典型设置。添加激活函数将会限制输出范围。例如,如果向最后一层 添加 sigmoid 激活函数,网络只能学会预测 0~1 范围内的值。这里最后一层是纯线性的,所以 网络可以学会预测任意范围内的值。
注意,编译网络用的是 mse 损失函数,即均方误差(MSE,mean squared error),预测值与目标值之差的平方。这是回归问题常用的损失函数。
在训练过程中还监控一个新指标:平均绝对误差(MAE,mean absolute error)。它是预测值与目标值之差的绝对值。比如,如果这个问题的 MAE 等于 0.5,就表示你预测的房价与实际价格平均相差 500 美元。
为了在调节网络参数(比如训练的轮数)的同时对网络进行评估,你可以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正如前面例子中所做的那样。但由于数据点很少,验证集会非常小(比如大约 100 个样本)。因此,验证分数可能会有很大波动,这取决于你所选择的验证集和训练集。也就是说,验证集的划分方式可能会造成验证分数上有很大的方差,这样就无法对模型进行可靠的评估。
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做法是使用 K 折交叉验证。这种方法将可用数据划分为 K 个分区(K 通常取 4 或 5),实例化 K 个相同的模型,将每个模型在 K-1 个分区上训练,并在剩下的一个分区上进行评估。模型的验证分数等于 K 个验证分数的平均值。这种方法的代码实现很简单。
# 交叉验证
import numpy as np
k = 4
num_val_samples = len(train_data) // k
num_epochs = 100
all_scores = []
for i in range(k):
print('processing fold #', i)
# Prepare the validation data: data from partition # k
val_data = train_data[i * num_val_samples: (i + 1) * num_val_samples]
val_targets = train_targets[i * num_val_samples: (i + 1) * num_val_samples]
# Prepare the training data: data from all other partitions
partial_train_data = np.concatenate(
[train_data[:i * num_val_samples],
train_data[(i + 1) * num_val_samples:]],
axis=0)
partial_train_targets = np.concatenate(
[train_targets[:i * num_val_samples],
train_targets[(i + 1) * num_val_samples:]],
axis=0)
# Build the Keras model (already compiled)
model = build_model()
# Train the model (in silent mode, verbose=0)
model.fit(partial_train_data, partial_train_targets,
epochs=num_epochs, batch_size=1, verbose=0)
# Evaluate the model on the validation data
val_mse, val_mae = model.evaluate(val_data, val_targets, verbose=0)
all_scores.append(val_mae)
设置 num_epochs = 100,运行结果如下。
print(all_scores)
# [2.078903913497925, 3.1552884578704834, 2.6292977333068848, 2.3829612731933594]
print(np.mean(all_scores))
# 2.561612844467163
我们让训练时间更长一点,达到 500 个轮次。为了记录模型在每轮的表现,我们需要修改训练循环,以保存每轮的验证分数记录。
# 保存每折的验证结果
num_epochs = 500
all_mae_histories = []
for i in range(k):
print('processing fold #', i)
# Prepare the validation data: data from partition # k
val_data = train_data[i * num_val_samples: (i + 1) * num_val_samples]
val_targets = train_targets[i * num_val_samples: (i + 1) * num_val_samples]
# Prepare the training data: data from all other partitions
partial_train_data = np.concatenate(
[train_data[:i * num_val_samples],
train_data[(i + 1) * num_val_samples:]],
axis=0)
partial_train_targets = np.concatenate(
[train_targets[:i * num_val_samples],
train_targets[(i + 1) * num_val_samples:]],
axis=0)
# Build the Keras model (already compiled)
model = build_model()
# Train the model (in silent mode, verbose=0)
history = model.fit(partial_train_data, partial_train_targets,
validation_data=(val_data, val_targets),
epochs=num_epochs, batch_size=1, verbose=0)
mae_history = history.history['val_mae']
all_mae_histories.append(mae_history)
然后你可以计算每个轮次中所有折 MAE 的平均值。
# 计算所有轮次中的 K 折验证分数平均值
average_mae_history = [
np.mean([x[i] for x in all_mae_histories]) for i in range(num_epochs)]
我们画图来看一下
# 绘制验证分数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plot(range(1, len(average_mae_history) + 1), average_mae_history)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Validation MAE')
plt.show()
因为纵轴的范围较大,且数据方差相对较大,所以难以看清这张图的规律。我们来重新绘制一张图。
结果如图:
def smooth_curve(points, factor=0.9):
smoothed_points = []
for point in points:
if smoothed_points:
previous = smoothed_points[-1]
smoothed_points.append(previous * factor + point * (1 - factor))
else:
smoothed_points.append(point)
return smoothed_points
smooth_mae_history = smooth_curve(average_mae_history[10:])
plt.plot(range(1, len(smooth_mae_history) + 1), smooth_mae_history)
plt.xlabel('Epochs')
plt.ylabel('Validation MAE')
plt.show()
从上图可以看出,验证 MAE 在 80 轮后不再显著降低,之后就开始过拟合。
完成模型调参之后(除了轮数,还可以调节隐藏层大小),你可以使用最佳参数在所有训练数据上训练最终的生产模型,然后观察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性能。
# Get a fresh, compiled model.
model = build_model()
# Train it on the entirety of the data.
model.fit(train_data, train_targets,
epochs=80, batch_size=16, verbose=0)
test_mse_score, test_mae_score = model.evaluate(test_data, test_targets)
print(test_mae_score)
# 2.5968971252441406
下面是你应该从这个例子中学到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