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人生或许还有一种可能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环境中,被灌输的理念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等。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就像一个很稳定的电影剧本,从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到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后找一个好对象,生一个好孩子,,再到上一个好的幼儿园......

也有不少人按照这样的生活轨迹剧本取得了所谓的成功。那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或者说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我们又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那条路?

如果你觉得你的人生太过于走直线,有点依赖于惯性,那你就可以考虑“间隔年”。“间隔年”就像“休耕”:为避免连续耕种的土地失去肥力,有经验的农民会选择在土地上,种一年,停一年。休耕不是要停止,其实“休养生息”后,第二年收获更多。 

间隔年也是如此,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里中场休息一下,既是重新思考和定位,也是发现人生新可能的方式。为了避免在冲动和焦虑的时候,做出错误的人生关键决策。不如先通过“间隔年”或者“间隔月”的方式小范围试错,体验一下人生可能。

间隔年(Gap Year)的概念来自西方。在西方国家的青年人中有这么一种传统,在上大学前或工作前,会空出一年时间,用旅行、实习,或者去一个新的文化里,学一门新的语言和手艺的方式,体验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 这段生活好像是一个过去连续生活的裂缝,被称为 Gap Year。

还有一种叫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无论是学生还是工薪一族的Gap Year,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心得生活,精力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间隔年”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一致的: 走出舒适区,体验新文化,拓宽人生可能。

01 间隔年的3个好处

间隔年不是旅游,不是以“娱乐”和“休闲”为目的,它需要精心安排,为的是能带来点什么。

1. 通过修行的方式认识自我

“间隔年”更关注“学习”和“成长”,它有一个“向上”的动机。所以,Gap Year 不等于休假,更像是一个有期限的创业。这一年你应该比上学、上班还要充实还要累。

体验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培养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虚心,更加懂得倾听,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举个例子:有一位名叫杜梦杰的大学生,在大三那年想休学一年环游世界。于是,他先是精心准备数万字长文《休学去游学,我的间隔年》,众筹到数万元资金支持。然后,开始一个人背包行走,在印度参加公益实习项目,在阿富汗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一年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太多思考和震撼,并促使他终止旅途回国开始创业。

2. 一段完整的思考时光

当你离开原本的生活轨迹,离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将真正拥有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通过大量的自我的时间,去进行不一样的输入,去凝练自己的思想。这时候身体和灵魂是一起走在路上的,能更好地完成独立人格,提升自己的深度。

1974年,19岁的乔布斯在印度呆了7个月。谈及初衷,乔布斯说,“这是一次很严肃的探索,我迷上了自我启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融入这个世界。” 

这样的生活给了他很深远的影响,他说,“印度乡间的人与我们不同,我们用思维,而他们用直觉,他们的直觉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发达得多。直觉是非常强大的,在我看来比思维更加强大。直觉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据说,乔布斯去选原型机的时候,就是在自己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冥想,然后睁开眼睛,凭直觉选择一个。

3. 拓宽边界,打开可能

 充实的间隔年能让你脱离了此前的身份,了解各地的文化,学习更多不一样的知识。先做后想,尝试多种可能,重塑自己的世界观,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观察世界。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也让世界了解我们。

你会成为义工、农民、志愿者老师。你过着一种此前从未想过的“别人的生活”。 

有人在间隔年中,打开了确定自己目标的可能,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摩托日记》记录了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23岁就读医学院时,和朋友“ Gap ”了一年,骑着摩托车穿越南美。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认识了美洲大陆人民生活的疾苦,他发现“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他放弃医生之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02 开始间隔年的4个攻略

1. 做好规划,越早越好

旅行可以“说走就走”,“间隔年”却不行:如果没有详细的安排,那些你平时做不到的事,到时也不会做,只会虚度光阴。

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为保证前三天的势头是很容易的,坚持住三个月就很难,所以一定要想清楚你 Gap Year 的初衷是什么,并带着初衷上路。

目的性是关键,自控力是辅助。解决了根本问题,再去分解目标,划分不同阶段去实现。要做好详细的计划,最好提前一年做计划。

准备预算:以每天最少50元计算,一年至少两万。算上来回路费,还有“间隔年”结束后3个月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生活费用。

工作申请:如果你想从事义工,边打工边旅行,那么则需要提前申请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热门申请地。

最后,考虑购买出行保险。

2.  充分沟通,维护社交圈

和父母沟通。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让他们知晓并理解你的选择;确保在你离开的这段时间,有一个马上能联系你的紧急联络人,保证他们的健康和收入足以独立生活。

长辈通常会不理解这样的行为,会认为这是纯粹为了歇一年或者放松去旅游而已。现在的父母都比较明事理,只要说清楚间隔年究竟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投入产出什么,只要言之有物,一般都不会阻挠的。

如果你是学生,建议了解你的学校有没有鼓励“间隔年”的制度。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的,经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如果在公司工作,建议你了解间隔年、间隔月、间隔周的可行性。只要能给自己的梦想或是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眼前也是诗和远方。

3. 预防风险

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一年时间的机会成本,还有就是自己能否能坚持下来。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间隔年,因为人往往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并低估了环境的影响。

还有一个风险,很多“间隔年”的践行者都提到过,“间隔年”结束后,再次融入社交圈并不容易。

为了不和原有的社交圈脱轨,可以定期更新微信公众号,分享旅途的经历,他人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动态,还能圈粉。

4.  从“间隔月”,“间隔周”做起

间隔年也许太长,更推荐你尝试“间隔月”甚至“间隔周”的方法。比如,把假期、年假组合,变成“间隔月”,一方面成本很低,另一方面也不会面临脱节的问题。

最后,Gap Year不要盲从!不要看见别人Gap Year了觉得好爽,自己也来走一遭。对于有些人来说,直接工作或者继续读书就很好好,这一辈子就图个高兴,不用想那么多也可以过得很好。对于真正想成长想要思索的人来说,Gap Year可能是认识自己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日精进

对于间隔年会打断职业发展的连续性不值得,你怎么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间隔年,人生或许还有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