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冲突中寻共鸣

      开学第一天,班级群里便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学校这学期新增了牛奶售卖机,放学前分发《给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自行购买牛奶卡。

      放学不久,一位妈妈突然在群里问:“学校说不许带牛奶到学校,现在怎么又卖牛奶了?”

      爸爸紧接着冒了出来,问可不可以自己带牛奶。

        我心里一咯噔,有事不私聊,又是这样毫不客气的语气,有种来者不善的预感。

        我回复说:“可以自己带牛奶,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喝,不能喝着玩。”

      爸爸紧接着又@我,说为什么他女儿之前带牛奶来学校被我批评了?

      被家长在微信群当着众多的家长面质疑,我心里十分不舒服,打开孩子妈妈的微信聊天记录,还好手机内存够大,一直没有删过微信信息,和孩子妈妈从一年级开学以来的一些沟通记录全部留存着。

      翻看着聊天记录,发现一年级上学期和孩子妈妈沟通的非常频繁,从各种信息的反馈里,我仿佛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之路。

      翻到提到带牛奶那天的记录,发现当天我约了孩子爸爸面谈,处理这个孩子身上出现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带牛奶被批评的话是孩子自己转告给家长的。

        时间久远,喝牛奶的事情我的印象非常模糊,但从爸爸咄咄逼人的话里,联想到他在暑假半夜十一点给我发信息问我是不是不喜欢他孩子的话,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牛奶,而在于家长对孩子在学校不受老师喜欢的担心。

        我在群里再次对带牛奶的问题下了定论,如果不能听从管理,在合适的时间喝,不要带也不要买。并让家长私聊我。

        家长私聊时语气仍然十分强硬,仍然在质问为什么之前不让带牛奶,现在又卖牛奶卡。这让我心里十分不舒服,感觉这么久的用心工作付诸东流,完全不被人珍视。是怼回去出一时之气,还是坚持非暴力沟通打开心结?

        我用心的体察着我的情绪,想起李斌老师曾说:“师生关系的构建肯定是老师先伸出橄榄枝。”那家校关系的基石一定也是把握在老师自己手上的。

        冷静下来之后,我打了电话给家长。得知家长确实担心孩子太调皮,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于是总是被老师批评。

      我向他解释了老师对于所有孩子肯定一视同仁,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以前做不到的事,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改进,带牛奶的事也一样,以前做不到在合适的时间喝,不代表孩子以后也做不到。同时,我对他在班级群里的行为提出了我的不满,希望他以后能有事电话私聊。

      电话沟通时,家长的态度和语气都很好,我们很快达成了共识。

      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在家校沟通方面,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有的老师性格强势,态度强硬,面对家长的质疑会以强硬的态度打回去,让家长不敢轻视。而我性格偏柔,不喜欢冲突,因此我更倾向于心平气和地处理方式。各种沟通方法各有利弊,但共同点是家校之间达成共识,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在家校沟通时,遇到冲突,我有几点思考:

      一、保持冷静

      遇到冲突时,老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先稳定情绪,学会冷静,想好策略后再行动。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如水,凭着一时之气做出的决定肯定是不理智且效果堪忧的。家校冲突中,家长否定的往往是事情本身,而不是老师本人,因此作为老师也大可不必将矛盾上升到对立层面。

      不管是怎样的家长,家校合作是逃不过去的命题,最终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这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核心。

        二、洞察需求

      每个不依不饶的家长背后,肯定有一个尚未满足的需求。在这件事中,这个孩子暑假刚被检查出骨密度偏低,家长迫切的希望能带特制牛奶到学校给孩子补钙,又加上对素质报告书上老师提到的“希望孩子加强纪律意识,表现更加出色”有误解,因此在群里说话时显得语气咄咄逼人、毫不客气。

      弄清楚了家长的需求,并对家长的需求表示理解后,家长的态度会软和下来,也为接下来的沟通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三、提出希望

      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对学生,沟通时要求说的越明确,达成效果越好,也避免了沟通过程中的误解。

      同时,我认为在和家长沟通时,遇到不舒服的问题应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欺软怕硬是人性中的通病,心平气和并不代表柔弱可欺。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校沟通:冲突中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