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227/365天
今日阅读《孩子的教育》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刘薇娜 译
第3章:培育孩子的社会情感。
一、追求优越感的正确方向。
每个孩子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教育者应该对追求优越感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孩子的努力都能接出丰硕的果实。
1.那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呢?
区分追求优越感的有用表现形式和无用表现形式的标准是:是否有益于社会。任何人实现了任何成就,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合理规划孩子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情绪,社会责任感。
2.什么样的行为是有益于社会的?
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有利于社会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果实来判断树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本身是否有益于社会。也就是说在判断时必须考虑行为过程的时间和产生的效果。行为需要符合现实逻辑,这是行为的价值标准。
3.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纠正错误。
从科学的角度看,除了绝对的真理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外,其他任何事件都不会对所有人都有益。人生问题受地球、宇宙和人类关系的内在逻辑等的限制,它就像数学奥秘一样有着自己的答案,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能力去找到那些答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利用相关的数据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但遗憾的是有些问题需要等很长时间才有机会检验答案,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纠正错误。
我想到:
这真是人生的悲哀,很多事情当我们意识到错了的时候,已经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就像“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像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才发现之前让我们痛苦的都不值得一提。所以,经常自省,提高觉知能力;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智慧,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结果想解决办法。
4.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看作一部故事集。
那些无法用客观的、符合逻辑的角度审视自己人的人生结构的人,无法看到自己行为模式中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当问题出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只是因自己走错了方向,遇到了问题而自怨自艾。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了解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当他们走向通往无用功的道路时,无法从经历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教会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看作一部故事集,故事与故事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由一条主线串联起来。没有任何一个故事可以脱离人生的大背景,它只能根据以往发生的事情来解释。
二、孩子为什么懒惰?
在实际情况中,一个孩子不追求优越感、没有人生目标时,大人就会责骂他们太懒。但如果近距离去审视这个懒惰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对懒惰的孩子有误解。
1.懒惰的孩子其实有一定的优势。
1)他们不必担负他人对自己的过高期望。
2)他们可以获得他人更多的关注。
3)他们用懒惰来缓解自己的处境,给予自己一种心理安慰。
懒惰成为他们能力不足,碌碌无为的借口。同时,对于孩子和成人来说,把懒惰作为借口可以缓解失败感。
4)懒惰还可以成为保护伞,让他们在被批评时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受到严厉批评,不会严重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简而言之,懒惰就像一个屏障,隐蔽了孩子的自卑,阻止了他们为解决问题作出努力。
2.环境中某个因素的改变会让懒惰的孩子真的发生变化。
责骂和惩罚都不能让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奋。如果一个懒惰的孩子真的发生了变化,那也是由环境中某个因素的改变所引起的。比如他意外获得了成功。更换老师,也可能改变孩子的懒惰,以前严厉的老师换成了温柔的老师,这位温柔的老师能充分理解他,真正的与他沟通,增加他的自信心,不打击他仅有的那一点自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懒惰的孩子会突然变得积极起来。很多原本在学校表现的落后不积极的孩子转到新学校换了新环境后,可能突然变得勤奋、积极向上。
我想到:
责骂和惩罚不能让孩子变得勤奋,唯有成功能改变懒惰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孩子的亮点,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是使孩子摆摊懒惰的良药。
第4章:孩子的自卑感。
一、自卑感带来的不良行为。
1.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人们因为自卑感而努力追求优越感,希望通过成功获得优越感来克服自卑感,自卑感没有成为心理问题时,它对人的影响并不大,但当追求优越感的机制受到阻碍或因身体缺陷而造成严重自卑时,就会形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不正常的自卑感,具有自卑情结的人渴望能轻松获得补偿,追逐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他们放大眼前障碍的同时削减了自己面对困难的信心,自卑情结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2.自卑感带来的不良行为。
1)为自己制定过高的错误目标。
2)拿自己的缺点当做武器,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
二、胆小懦弱的孩子。
1.懦弱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过于担心自己,不考虑他人,那他们就会选择牺牲他人来保护自己的尊严。伴随着懦弱的是利己主义和争强好胜,三者结合到一起会破坏一个人的社会情感,而且也无法改变他们过度在乎他人看法的性格。懦弱的人害怕受到他人的嘲笑,害怕被忽视或瞧不起,因此他们总是受他人的意见左右,他们会形成怀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
胆小懦弱的孩子,成年后会变得挑剔、计较、不愿称赞他人,当他人受到称赞时,他们又会表现出嫉妒。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治疗这类孩子时,我们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我们首先要带着同情心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然后在这种友好关系中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利用不同的手段,让他们对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有十足的相信心。我们必须让他们相信,只要他们有信心,勤奋练习,永不言弃,就一定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最神圣的职责是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失去信心的孩子在学校的帮助下重新建立自信。
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预判一个孩子没有未来。
严厉的方式只会让胆小懦弱的孩子感到恐惧,羞辱和打击的方式并不能从深处影响孩子,也无法改变他们的行为。嘲笑对于孩子来说只能起到负面作用。胆小的人丢了颜面,会用一些极端行为掩饰自己的胆小,但这样做往往是不正确的。不恰当的行为是一种懦弱且毫无意义的方式。
正确的做法是让懦弱的孩子适应世界,适应生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不做出努力就无法树立良好形象。
三、孩子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自我评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简单的问答,我们很难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真实评价。这时我们可以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自信、果断还是犹豫不决。信心不足的孩子通常采用犹豫不决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有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勇往直前,在即将实现目标的时候,他反倒有些犹豫,放慢了速度,在尝试完成任务之前,他彻底放弃了。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孩子懒惰或心不在焉。这让我们相信他们是因为能力不足才完才无法完成各项任务。但当我们纵观全局,用个体心理学来解释的时候,才发现这类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信——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发现,在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如果他们总能听到大人严厉的斥责,说“你真是一无是处”或者“你真是太笨了”。孩子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们会因此低估自己的能力,以此来保护、隐藏他们的自尊心。
四、如何发现孩子的自卑表现。
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有无数种,眼神就是其中一种。眼睛不只是接受、反射光线的器官,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交流的心灵之窗。我们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与对方的亲密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看我们的方式来判断他对我们的看法,也能从他的眼神中了解他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神可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是一个友善的人。
五、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
1.自卑感的形成。
自卑情结并非天生。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特征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器官缺失和身体虚弱。
身体虚弱的孩子会经常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外边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困难重重,遥不可及。此外虚弱的孩子还必须找一个能在生活中给予他安慰和支持的人,并且全身心的爱护他,但这种投入和保护又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2)成长在比较严厉,缺乏关爱的环境里。
孩子与成人之间身高和力量的差异让孩子形成了一种相对的自卑感,经常有人对孩子说“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这样的做法会加重他们“不如大人”的感觉。
2.强烈自卑感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大多数软弱、残疾和外貌丑陋的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卑感,而且会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当有人跟他们说话时,他们或是胆怯逃避或是争强好胜。胆怯逃避和争强好胜是两种完全没有联系的行为,却可能有相同的原因引起。在努力获得认可的过程中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有时话多,有时话少,心理状态暴露无遗。他们的社会情感薄弱,要么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任何期待,认为自己做不出什么贡献;要么是因为他们把社会情感转化为了利己主义,他们想要成为领导者和英雄,时刻带着主角光环。
六、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行为问题。
如果孩子几年来都向着错误的方向努力,那单凭一次沟通很难改变已有的模式,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孩子努力想要改变自己,但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的情况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安慰:“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安慰可以让他们平静下来,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