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你觉得为师真的认不出白骨精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在古代可没有现代那种温馨、柔情的意味,而更多的是一种冷冰冰的,秩序和等级的体现。

据说在清朝,如果学生要告老师偷他家里的东西,那么在案子审理之前,不管老师是偷了还是没偷,学生都得先挨上一顿板子,因为学生告老师是“以下犯上”。调查之后如果老师没偷,那么学生得再挨一顿板子,因为学生污蔑老师。如果老师真的偷了,那么只需把偷去的东西还回即可,什么事都没有。

在古代伦理的框架下,师生关系里学生几乎等同于儿子的角色,只有承担义务的份。老师则几乎等同于父亲的角色,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力。

三打白骨精里唐僧肯定认出了白骨精是妖怪。

白骨精先变成一个女子,见女子拿着罐儿瓶儿说要斋僧,唐僧盘问得很仔细,又是问住哪儿,又是问家庭情况,又是问为什么要来斋僧。

其实唐僧一开始就知道是妖怪,因为唐僧去化斋或者央求人家住宿的时候,只要对方是凡人,唐僧从来就没有去翻过人家的底子,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方热情到要把饭追着给唐僧吃的程度。

唯有眼前这个女子,被唐僧一顿抢白之后居然不恼不怒,居然“花言巧语来赚哄”,“笑吟吟,忙陪俏语”,“又满面春生”,这分明就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如果是凡人,好心给你饭吃还像调查户口似的盘查,早就把唐僧爽骂一顿,然后掉头就走。

可鸡贼的是唐僧见女子不走,却说了一个非常蹩脚的理由:

“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

这像不像电视剧婚外恋的情节,男人对女人说:“是我厉害,还是你老公厉害?”

唐僧完全没有理由把他老公扯出来,那女子都说了,她老公是入赘的,则在她家,地位最高的就不是她老公,而是她父母。

但唐僧不说女子会挨她父母骂,却偏偏说起她老公,有意无意把自己和她老公作对比。

你说唐僧鸡贼不鸡贼?

别跟我说唐僧意志坚定、心如止水,唐僧出行西域时三十岁上下,正当虎狼之龄,除非他有缺陷,否则碰见貌美女子,怎么可能不动尘心。

看看唐僧遇到漂亮的女妖精时的反应吧。

唐僧执意要独自去化斋,结果碰到四个蜘蛛精变的四个美女在花丛中玩耍,唐僧这货傻了,在那看着,看了多长时间?“少停有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可别告诉我唐僧看了一个小时的花花草草。

唐僧被蝎子精抓进洞里,蝎子精先拿了一个素馒头劈破给唐僧,唐僧接了,然后唐僧也拿了一个荤馒头没劈破,整个地给蝎子精。蝎子精就问为什么不劈破给她,唐僧随口念了一句诗“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这当然是答非所问,而答非所问必有不受大脑控制的心思。

“水高”的谐音是“水糕”,就是豆腐,再加上“荤”、“素”、“劈破”等字眼,你细品吧。

还有老鼠精,兔子精,唐僧同样是凡俗的反应。

其实早在“四圣试禅心”时,唐僧就没过关。

黎山老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化身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和三个巧笑嫣然的少女真真、爱爱、怜怜,来试探唐僧师徒,假说要招他们四师徒为夫。

唐僧、孙悟空和沙僧当然拒绝,猪八戒呢?

八戒先当着唐僧的面借口去放马吃草,然后跑进中年妇女的屋子,猴急燎毛地跟中年妇女说他愿意留下。

当八戒牵着马回来时,孙悟空跟唐僧说“师父,悟能牵马来了”,意思是“师父,八戒回来了”,唐僧怎么回答的?

“马若不牵,恐怕撒欢走了。”

悟空的话重点在“八戒”身上,而唐僧回答的重点却是在“马”身上,这分明是心猿意马,答非所问,那一刻,是真真、爱爱、怜怜的身姿,让唐僧的凡心像野马一样撒欢了。

那么回到唐僧面对的白骨精变的女子,“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真是一个妙龄少女,不用多说漂亮、美丽,而且还很性感。

唐僧能不动心吗?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有徒弟在身边,所以明知她是妖精,唐僧也很鸡贼地把妖精口中的老公拎出来,很隐蔽地调戏了一把眼前这个漂亮的女妖怪。

那时唐僧已经很饿了,孙悟空把白骨精赶走之后,那唐僧就把孙悟空摘回来的桃子“在马上也吃了几个”。

没擦毛、没去皮,连马都不下来就吃,而且还吃了几个,这得是有多饿?

但吊诡的是,那女子送来的饭,无论她如何舌粲莲花,唐僧却始终“也只是不吃”,而如果去到凡人人家有饭吃,几时见过唐僧这等矫情?

这样反常的表现,只能说明一个原因:唐僧根本就知道那女子是妖怪!

56回孙悟空打死两个强盗,唐僧叫八戒把强盗埋了,为强盗祷告。86回豹子精叫手下拿一个死人的头骨骗悟空他们说唐僧已经被吃了,唐僧被救出来以后,又叫八戒把那死人头骨埋了,然后为死人祷告。

92回犀牛精把唐僧抓走了,孙悟空杀进洞去救,当场打死两个小妖,唐僧没有为其祷告。90回悟空和八戒放火把九灵元圣的曲桓洞烧了,唐僧在场,事后也没有为亡灵祷告。

是凡人死了,唐僧就祷告,是娇怪死了,唐僧就不祷告。

那么孙悟空一连打死了三个白骨精变的凡人,而这三个凡人还是一个家庭,够悲惨了,但却不见唐僧为他们祷告。

什么原因?唐僧根本就知道那三个凡人是妖怪变的。

那问题是既然唐僧都认出了白骨精,为什么却死不承认?

一开始孙悟空打死六个毛贼,被赶。四师徒齐全后孙悟空打死白骨精,被赶。降杀蝎子精之后孙悟空打死三个强盗,又被赶。

被逐出师门对徒弟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更何况是三次被逐,更何况是心高气傲的孙悟空,但孙悟空每次都重新回到唐僧身边,而且几乎都是主动回去的。

孙悟空对唐僧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对取经事业的责任感,也可见一斑。

大鹏吃了一座城的百姓,如来却毫不追究。凤仙郡国王只是推倒斋供刚好被玉帝看见,顶缸的却是一个城池的百姓,整整三年没有雨泽。基于西游世界的残酷,所以关于孙悟空的过错,在这里暂且不提。

回看唐僧,孙悟空三次犯的都是同样的过错,而唐僧三次都是采取同样的方式,先骂再念咒,最后驱赶,唐僧似乎从来就没有反思过。

孙悟空身手了得,取经路途遥远又凶险,唐僧明明知道如果缺少了孙悟空,仅靠猪八戒、沙僧和他自己,整个取经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但唐僧还是三番五次地驱逐孙悟空,这对唐太宗、观音、佛祖,乃至取经事业,都是不够负责任的。

唐僧独身一人遇见强盗打劫,被吊在树上,随后悟空三人赶来,悟空叫强盗放下唐僧,他自己一人担当。唐僧被放下来后,“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实在是不够担当,不知当时孙悟空心里是什么滋味。

缺少反思、不够负责任、不够有担当,这样给唐僧的形象定性,应该是不会有大错的。

唐僧说“我就死,也只是一身”,“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意思就是不怕死,愿意以身饲虎,明心成佛。

问题是唐僧真的不怕死吗?当然不是,他怕,一直都很怕。

从还没出大唐国境就在双叉岭遇到老虎精时“战战兢兢”、“魂飞魄散”、“骨软筋麻”,到出了国境在两界山遇到六个毛贼,哪怕是孙悟空就在一旁,唐僧也吓得“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一直到西牛贺洲的铜台府地灵县,唐僧都即将成佛了,遇见刚打劫完寇家的强盗,还是那个样子“唬得个唐僧在马上乱战”。

问题是既然唐僧非常怕死,西行路上又妖多魔众,他也不是不知道,但却屡次执意驱逐孙悟空,这不是作死吗?

对,唐僧就是在作死,但关键是唐僧还真的有作死的资本。

唐僧在双叉岭遇到老虎精,只是虚惊一场,除了两个随从和马被吃之外,他自身毫发无伤。这时太白金星出现,安慰了唐僧一番后,飘然升空,给他留下一张简帖,上面有两句话很值得玩味:

“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

意思就是你刚才只不过是玩了一回鬼屋,怕个毛,以后你也别怕,还会有大把猛人来帮你的。

这个时候唐僧应该是多多少少意识到了他此路西行是有神力加持的。

接下来果然孙悟空这个猛人出现,做了他徒弟。跟徒弟闹翻了,观音菩萨又出现,给了他金箍咒,从此有了压制悟空的终极武器。

再接下来白龙马出现,真正的语音导航无人驾驶的超级交通工具。

而且在收降白龙马的时候,唐僧亲眼看到了地上的山神、土地神,亲眼看到了半空的金头揭谛下凡,又再一次亲眼看到了观音菩萨真身,这些大神都是来帮他的。

这时,唐僧彻底知道了原来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半空,还是在天上,都有大神在帮他。

所以有理由推测,唐僧从那时开始,可能就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矛盾而不是外部矛盾了。

所谓的外部,就是路上的各种妖怪,这根本就不足为惧,毕竟有那么多的大神在他身边为他清场。

孙悟空不把唐僧放在眼里,内部矛盾即师徒关系的规范化,对唐僧来说,才是真正的矛盾。

所谓师徒关系的规范化,就是本文开头提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框架。

唐僧身为师父,必定要把三个徒弟都纳入到这个伦理框架中来。沙僧很少说话,也很听话,没有违逆过唐僧,他本来就在这个框架中。

猪八戒虽然好色、话语难听、意志疲软老说散伙,但做事勤快,脏活累活苦活都愿意干,而且最重要的是,猪八戒也很听话,从来就没有违逆过唐僧,所以,八戒也算是在框架中。

唯有孙悟空,时不时就把他自己拎出框架之外,这可能会让唐僧有一种“礼崩乐坏”的感觉,于是他也相应地会时不时就会试图把孙悟空摁回到框架里。

唐僧本身就有不会反思、不够负责任、不够有担当的巨大缺陷,同时也有可以无限作死的巨大资本。

巨大缺陷跟巨大资本的结合,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所以,唐僧即使认出了白骨精,但就是不承认,你奈我何?

所以,孙悟空是降魔有功,唐僧就只说他滥杀无辜,你奈我何?

所以,孙悟空被赶走、又回来,被赶走、又回来,被赶走、又回来,唐僧就让孙悟空在忍耻中轮回,你奈我何?

猴孙子,你金箍棒是耍得好,但,耍得过为师的嘴皮子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悟空,你觉得为师真的认不出白骨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