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孩子凌晨两点在玩手机

一个上初中的孩子,被发现半夜两点在自己屋子里玩手机的话,你会怎么办呢?

第一,大发脾气,边骂边打(可能剧烈冲突,或者鄙夷的白眼);

第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方很不耐烦,可能回到第一种情况);

第三,假装看不见,悄悄退出(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恨恨难以入眠)。

事实上,这几种情况我在工作中都遇见过。那么,原则上的建议会是什么呢?

事后的深入思考(当时的行动怎么做都有可能错),思考内容包括两方面:

第一,关于孩子。

凌晨两点起来看手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这种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手机做什么呢,聊天,追剧,还是打发无聊和失眠的时光?

第二,关于家长。

生气愤怒背后的是什么?如果是恐惧的话,有没有人为地把恐惧放大了,如果是期待,大人的期待和孩子是不是一致?还有别的什么吗?

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自然会指向不同的行为,但常常是行为已经发生了,思考还没有进行。所以,人们都说知行难以合一,原因之一就是时间节奏不一致,行动在事发现场瞬间完成,认知总在事情发生后,甚至事后也没有被关注到。

实际上,事情搞砸后的认真思考,远远重要于某一具体场景的行动正确。因为如果不是基于 理性考虑做出的行为,即使正确也很难再次重演。而且,事情总在不断变化,一个曾经正确的做法可能下次就是大大的灾难。

这样看待一些很难处理的事情,我们就不那么纠结和自责了。没有情绪上的内耗,才能真正开始解决问题。

回到刚才那个话题上。如果孩子半夜玩儿手机是因为失眠,带他看医生或者讨论失眠的原因就是下一步要做的;如果是最近两个月开始的,那么开始前孩子生活学习中是否发生重要的事情需要认真回忆和了解;如果家长的愤怒除了眼前这个事儿之外,还有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不满,那么先理清各自的比例再做行动。这时重看文章开头的那几种作法,还很重要吗?不重要,都可能是对的或者错的。更关键的是在引起强烈情绪的事情发生后,不得过且过,认真回到原地思考。

提炼一下中心思想,两点:

第一,行动在眼前,目标在远方;

第二,宜经常务虚,务虚是为了务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发现孩子凌晨两点在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