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读者在后台进行了留言:
活了半辈子,蓦然回首,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后悔过分清醒地看透这世间的一切。
年少的时候,原以为活得“认真”点,活得“透彻”点是好事。可越看透,人的心越凉,人的灵魂越是颤动。
等到了中年时期,45岁了,才发现,人活一世啊,不需要活得太“透彻”,不需要事事都看到“头”。有些时候,糊涂点,也许会更自在。
说实话,看到读者这几句话,其实感慨万分。因为在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教我们要看得“透彻”,活得“认真”,可唯独没有人教我们活得“自在淳朴”一点。
想起一句话,年少不知曲中意,到老已是曲中人。
就像我们听一首曲子,年少的时候去听,感觉什么意味都没有。因为我们的阅历还不够,经验还不足,不能准确地领会当中的底蕴和意义所在。所以那时候的我们,多了一丝天真和无忧。
可如果一个人历经百千“劫难”后,重新再听这首曲子,你会发现你就是曲中所描述的那个人。而你,不再是以往那个青春淳朴的孩子,而是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
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到中年,最怕突然“明白”。
到底“明白”什么呢?其实,并非是“明白”什么秘密,而是突然“看透”了世间背后的真相。而一旦看透,我们也就进入了烦恼期,永远被无休止的“真相”所压抑着。
人,希望明白一切,可又怕明白一切。前者代表了成长,而后者,代表了灵魂的杂乱。
年少不知曲中意,中年已成曲中人
有位作家曾写道:“年少时,大多人都厌恶被人称为孩子。可当我们不再是孩子时,又想回到过去。有些事,你不经历,就不会懂。”
人在社会中生存,最要做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向前看”。可越是向前看,你越会发现,其实你所行走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有些时候,还把自己给弄丢了。
这里的“弄丢”,并非是迷路,而是我们越活越明白,越活越认真,少了以往的灵动,少了以往的活泼,而是多了现有的深沉和忧愁。
我们能说“深沉”和“忧愁”不好吗?其实很好,这象征了一个人的成熟和成长。可是,当你完全看透这个社会后,你会发现,你真的过得自在吗?
小时候,原本以为人心温暖,便怀着赤诚之心去真诚地和别人打交道。可一旦成长,你将感受到,你的赤诚之心所带给你的,是别人的欺辱和欺骗。
就在这样的“落差”中,你会发现,你逐渐看透了人心,看清了人性背后的本质。但是,你还活得自在吗?还能少点烦恼吗?
苏轼有一句诗写得好,叫做“高处不胜寒。”
人这辈子,就像在爬山。你越往上爬,越感觉吃力,越发现身边能陪伴你的人在不断减少。而到了最后,你环顾四周,竟然只剩下你一个人了。而你,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为何?只因为看透人世间,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成为了“曲中人”。而别人,也许依旧听不懂这首曲子的旋律。
人到中年,活得太认真,是一种“折磨”
有人曾做过一个对比,一个25岁的年轻人和一个50岁的中年人,谁的幸福指数更高?
25岁的年轻人这么说,我现在有追求的女孩,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还有一帮好朋友。我感觉,只要再过几年时间,自己就能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了。
50岁的中年人这么说,我如今家庭稳定,孩子也长大了,就连房子车子也有了,每个月都领着不高不低的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人。可未来,除了老去,又能有什么选择呢?
所以,就有人提出,年少的时候,也许人赚得不多,吃得不好,可却是最有幸福感可言的。因为他们的心中,对世界充满了希望。
而上了年纪之后,也许人已经衣食无忧了,也许人已经家庭稳定了,可他们依旧是过得不怎么好。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对未来少了希望。
说到这里,才想起小时候家中的长辈常跟我们说:“人呐,别在年少的时候过分老成。不然啊,你越过越不是滋味。”
这番话,也许说得有失偏颇,但它还是道出一个真相,那就是活得“认真懂事”的人,其实都过得不太好。并非说他们赚不到钱,而是说他们少了希望。
所谓“一曲笙歌醉人意,何须夜夜思人间。”
人活着,不容易。为何现在大多人想“返璞归真”?就是他们想回到以往的状态,还心灵一片清净的空间,而不是事事纠结,活在痛苦当中。
人活一世,最难得的,就是“糊涂”
小和尚回到山里,拿着今天采集到的粮食给师傅看,他焦急地说:“师傅,这几天山下的收成不好,就连挖到的粮食也少了,该怎么办啊?”
师傅摸了摸小和尚的头,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不断地忧愁,甚至睡不好觉,食不下饭,你难道就能改变收成不好的事实吗?”
小和尚回答道:“师傅,那我们总是要为未来的日子所考虑的啊。”
师傅淡淡地说:“想,这是一回事。而你去做,又是一回事。你想的计划再周全,思考得再好,对你而言,也都是于事无补而已。为何非要执着呢?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把心胸放开,活得淡然点,得失不论,才能有好心态去做事,去活着。”
老和尚这一番话,看似消极,可却不消极。就如同苏轼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苏轼一直为下雨的天气而纠结,一直为难行的道路而纠结,那么,他还能活着那么潇洒自在,活得如此“自然”呢?
就像他身处岭南之地时,还兴奋地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很多时候,有些行为看似“糊涂”,可却不糊涂。不然孔子不会提出“中庸”,老子不会提出“无为”,庄子也不会提出“逍遥”。这一切,都有它们的可取之处。
人到中年,我劝你在小事上“糊涂”点比较好。因为做人过分“认真”,看得太“透彻”,终究只会让烦恼的种子在心灵中寄生。
而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妨做一个“局外人”,别总是在“局内”打转,越活越不自在。所谓“白茶清欢,取舍得失。”很多时候,你的“糊涂”,是你一生的幸福。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