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脑的呼喊:我们也需要上下班、需要美食、需要周末

告别了夏天,进入初秋时节,身边很多人累的时候会调侃说,秋乏的时刻又到了。不过马上就会被人驳斥,不应该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集体冬眠吗?

疲惫是当下职场人的真实写照,一个又一个的深夜,入睡难、起床难,下午困得不行时,却只能一杯又一杯的咖啡,挣扎着工作。

然而当我们朝九晚六,每天疲惫不堪地维持着工作和生活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它们比我们更累!

今天,它们请小林弘幸作为它们的代言人,告诉我们该如何与它们相处,才能彼此不累。小林弘幸是日本自主神经专家,东京医师会理事、医学教授。而这个群体就是我们的大脑。


在这本《24小时大脑——分时段打造你的高效脑、抗压脑、幸福脑》(下面简称为《24小时大脑》)的书中,小林弘幸列举了80个生活小习惯,从大脑的运行原理上,帮我们了解大脑,进而学习到该如何与大脑更好地共舞。

1.大脑也要上下班

每个人都有24小时,大脑也一样。小林弘幸发现,大脑的精力在24小时中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当我们掌握了大脑的运行规律,就能够更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让大脑发挥最高效的作用。

比如上午8点-11点,是大脑最高效,最有创造力的时间,那么这个时间段,我们就应该安排上最重要,最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而不是把这些工作安排在下午,本身大脑已经昏昏欲睡了,那工作的效率和完成情况就堪忧了。

再比如临睡前的放松阶段,听听促进睡眠的轻音乐,或者享受一本好书都是不错的选择,让大脑从白天的交感神经主控转换为副交感神经来发挥主要作用,让神经慢慢放松下来,然后能快速进入睡眠。

可是,现在的人总习惯在睡前刷手机,一是蓝光对大脑的刺激,二是刷到的网络内容对大脑的刺激,让大脑继续处理相关信息,如果遇到特别棘手的事情,可能大脑干脆就失眠了,因为实在难以入睡,会一直想着棘手的事该如何处理。

所以,请尊重大脑,它也要上下班,只有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大脑。


2.大脑也需要享受美食

食物是维持身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但你知道吗?它对我们的大脑也非常重要。小林弘幸在《24小时大脑》中多次提到食物,可见它对大脑的重要性。

早餐,不用特别计较要吃多少种类,吃多么丰盛,最关键的是要吃。不然,已经休息了一夜的大脑很难让自己进入到工作状态,那样你会毁掉大脑一天中最高效的时间;

午餐,餐前喝一杯水可以有效缓解午饭后的困倦。另外,小林弘幸告诉我们,不要太纠结于减肥等,尊重大脑的意愿,想吃什么吃什么,注意饭量在6-8分饱即可;

下午工作疲惫焦虑时,也可以适当加块巧克力、喝杯咖啡、嚼个口香糖,大脑会很享受这种愉悦;

而晚餐则不要太晚,吃完到睡觉之间留足3小时即可,既让食物更好地消化,同时大脑也正式进入副交感神经的管控阶段。

总之,美食就是要来享受的,与其严格控制卡路里,不如让大脑轻松一点,在愉悦中更容易控制体重。


3.大脑也需要周末时光

忙了一个星期,终于到周末了。周五晚上疯狂半宿,周六狂睡一天,挨到周日,不想起床,瘫在床上刷刷视频,追追剧,下午四点吃完一顿外卖发现,周末的时光为什么如此短暂?明天又是苦逼的一周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周末是这样度过的?

其实,这样过的周末,你会发现身体更累,大脑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远离疲惫呢?“微躺平”的周末时光,你需要了解一下。

可以适当放松,晚起一会,但整体不要太脱离工作日的作息节奏;

可以找一件一直想做又没有做的,在这个周末任性一回;

可以让自己彻底“断舍离”一把,享受更简单的生活环境;

可以整个周末只做一件事,让自己沉浸其中;

可以抽空去趟美术馆,接受心灵的洗涤;

可以手写个情绪账本,清空自己过去一周的负面情绪;

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畅想随意的人生;

可以设定一个“空白日”,什么都不干,发呆就好了;

……

总之,不是彻底躺平,而是“微躺平”,让身体和大脑在舒缓的节奏中休息,从而能更好的状态进入到下一周的工作中。


写在最后

总体来看,小林弘幸的这本《24小时大脑》是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的书,或许连一个小时不到就能看完。书中的80个方法,都很简单,也能够轻松执行,比如早起喝一杯水。

有的人会觉得这样一本书好像没有什么新的认知,这也是我最初的感觉。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书中的内容我都懂,可是我现在的生活还是一团糟呢?

因为我只是知道了这些知识,但并没有实际地应用起来。或许这也是很多人读了若干书,懂得了若干道理,还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

愿读到这本书的朋友,能够从早起喝一杯水开始,开启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自大脑的呼喊:我们也需要上下班、需要美食、需要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