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会偷懒,效率才会提升

互联网20年,互联网技术改变着各行各业,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享受各类活动带来的福利,动动手指分秒必达。
同时对设计师来说,需求越来越多,应付着各类图片、物料输出。
类型、话题重复,效率低,价值低,成就感弱。
2018年4月,阿里发布ai设计应用“鹿班”,作为设计能力的输出,替代现有的人力设计常规需求的模式。
2018年1月6日,阿里发布了正式发布了Ant Design 3.0,将 Ant Design 从 UI 组件库的概念升级至面向企业级的设计体系的概念。
这些变化对设计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更多常规功能和需求会被工具取代,意味着效率提升,快速迭代。
鹿班的设计能力输出,现在主要对淘宝卖家开放该功能,基于淘宝模式下的广告图片输出。
Ant Design同样是在大阿里下的公司使用,保证阿里体系下的设计风格统一。
那么处在其他公司的设计师不可能有bat这样的人力物力支持,只能继续进行大量的设计工作。但是无论对个人,对公司来说,设计师需要考虑通过一些方法提升效率,帮助自己成长,帮助公司业务增长。

1、专业范畴
提升设计效率,单位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符合公司业务诉求的设计,而非快速输出素材。
速度和效率是是两个不同概念
效率,可能在设计师的印象里,会是手指翻飞,一顿快捷键操作猛如虎,闪亮的效果图瞬间出炉,但是这只是专业操作层面,只是速度快而已。
比如为了提高速度,在上家公司直接将ios和android分端输出改成以ios为标准一稿输出,速度是提升了,但是交互控件不符合android系统的规范,导致android开发挺多抱怨,开发实现成本较高。
但是通过组件化、模块化等方法把业务和营销中的固定内容进行分类、形成可执行的单元,将有利于输出物的标准和质量。
设计师思考的维度不应只是视觉层面,而是从项目的每个方面思考优化的方案,比如文案,流程、输出等方面考虑,进行构图调整,减少设计过程中反复修改,也是效率提升的一种方法。

2、协作范畴
只考虑自己的设计效率提升,并不意味ok,需要在项目上下游间建立合适的协作机制,帮助整个流程顺畅进行。
对于公司、团队而言,提升效率是需要更多去考虑的,是项目协作的一个关键部分,工作中占据主要精力的项目有可能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与协作部门对接、沟通增加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不可预期的问题也可能让项目延期,最终得到结果可能不一定令所有人满意。
问题是不是在于各自负责的人员只专注于自己职责内的工作,如果是这样,就会出现互相抱怨,可能我们一直在一个协作的工作环境中,但是并没有真正合作的意识,考虑通过流程和规范进行沟通合作,并形成一致认可的合作方式。

设计师需要锻炼底层能力之一——拆解重组的能力,将设计元素标准化、量化的能力
1、产品界面的拆解
对于每月一次迭代的要求,设计师最常态的工作是应付常规的prd评审、看交互稿,视觉设计、设计输出。
当工期很紧的时候,如何考虑项目的重点,如何尝试不同的方法,决定我们输出的效率。
在一个版本的迭代中,哪些是属于创意部分?哪些是属于业务部分?哪些属于基础功能?基于不同类型采用的对接方式也会不同。这里着重讲下业务、功能部分,这部分需要更多在商业模式和交互上考虑,前期与需求方进行讨论,达成解决方案的想法一致。创意部分可以更多在品牌视觉方面延展,这里先不聊。
所以基于上述的理解,可以将app根据基础功能、业务功能这两个分类进行页面整理,进行细分类的整理。
1、基础功能:保证用户使用过程的交互体验顺畅;
2、业务功能:保证公司盈利核心能力的实现,用户获得最好的商业服务;
3、营销功能:保证用户拉新、留存等目标达成
基于这三类功能的梳理,对产品整体结构一个清晰的了解,再针对优先级对相应功能考虑输出必须达成的效果,从而更好配合公司的整体商业目标实现,如何操作这里不做赘述。

2、营销lp的拆解
为了产品拉新、维护、品宣,设计师会不停输出各种活动落地页,当内容固化后,设计师会不停的进行内容重复的设计,长期进行被动需求,设计师的动力会逐步降低。
在上家公司,负责营销的设计师总是抱怨需求时间紧急,内容变化不大,需求方又要求不停换风格和主题。就建议设计师拆解lp页面,对所有能遇到的设计样式进行分类汇总,比如一个页面基本分为头图、操作区域、规则、公司品宣、案例介绍、品牌展示等几个大的模块,然后头图还可以再细分出logo展示、标题、图形、背景等类别,logo展示还可再细分单logo、多logo等样式,多logo还可分2个、3个logo的组合形式,基于这样的拆解,设计师输出了lp页面样式规范,设计师只需要输出头图的设计就可以了,偷懒了,但是效率真的提升了。
当然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不够的,对应的开发效率提升,需要页面样式规范的同步和协作,所以在完成规范后,和前端开发沟通了想法,在后续几次需求开发的同时,逐步迭代了页面代码库,形成lp页面的h5样式,开发也偷懒了,只需要了替换头图和对应背景色。后面更偷懒,专门开发了活动页面编辑器,常规营销页面只需要更新规则和品宣文案,替换头图,而且这些事就交给运营来完成了。

3、设计交付的拆解
正常的流程在最终评审确认方案后,设计师需要进行标注、切图,交付开发完成相应功能实现,设计师的工作到这里完成了。
但是...还有最后的设计还原,产品、交互、UI觉得各自的工作都已经完成ok了,想当然的认为开发应该能100%实现效果,但是多数情况并没有也会让设计师很头疼,设计还原总会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出现与效果图不一致的地方,交互过程中不同系统也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
问题出在哪里?设计觉得标注已经很详细,也给到开发对应动效的案例。产品、交互也觉得逻辑和规则描述的很详细了。
但是就是没有人问开发哪里出了问题,因为所有人都觉这很简单,因为可能有些产品经理以前也学过程序,认为开发能力不行。
最近看到一个推动事情的沟通方式,沃尔玛采购人员能以极低的价格和极高的采购量报给供应商,当供应商说做不了,沃尔玛采购员会说:“好吧,那我们就来看看,在怎么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达到?”然后一点点想办法,比如砍成本,提产能等,即使最终谈不成,也体现了更重要的是—实现的具体办法。
同样,这时候也可以和开发沟通这样,“好吧,那我们来看看,要怎样的输出,才能达到更好的还原?”然后和开发一点点沟通,最终了解开发还原所需要的参数。
经过和开发的沟通发现,除了常规产品信息、基础的色值、字号、间距等参数,具体到圆角、投影的透明度、动效相关的起始位置、动画曲线等都要定义清楚,对应输出就可以分为产品信息、交互规则、视觉元素,保证界面所涉及的元素信息、参数清晰、形成一定标准规范。
如透明度可以输出rgba和argb参数,在进行相关输出时,标注相关参数,开发就可以快速准确的实现。

如何了解产品的,需要通过不同思维和方法去对产品进行观察、拆解,从中发现机械之美、数字之美,同时帮助自己更好的评估工作、有效的完成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师会偷懒,效率才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