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话题| 眼不见,心不想


最近我先生跟我“抗议”,说我对他Out of sight, out of mind。意思是说:眼不见,心不想——他不出现在我眼前,我就把他给忘了。

我听后大笑。第一,我明白,他这是在“撒娇”,希望我能给予他关注。第二,我为我能做到这样的境界而窃喜。

我说:“亲爱的,你不觉得我拥有这种‘眼不见,心不想’的本领很好吗?我们的关系才能保持融洽啊!”

他又说:“但是你要有个度啊,不要发展到‘自私’,只顾着你自己啊!”

说得也对。之所以说婚姻是个课堂,就是这样,总有一面镜子照着,非把你拉回来不可。

我说:“好吧,我接受‘抗议’,并且会改进,给你多一些关注。但是,我不认为‘眼不见,心不想’就是不好。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这项‘本领’”。

在我看来,“眼不见,心不想”对两性相处很重要。

我回想起在没遇到他之前的那些恋爱,我做不到“眼不见,心不想”,我会遥遥无期地等待,想从远方的人身上获得踏实。现今看来,那种和自己相处的模式非常不成熟。做不到“眼不见,心不想”,其实是内在的不圆满,我们的内心没有一个轴心力,总感觉抓不到什么。

我和我先生的关系确实和以前那些恋人的关系非常不一样。我学会了自我满足,又或者说,因为我知道,就算他不在眼前,他的爱还在,我已经不需要去“抓”什么了。这样,我便由外转向内,从内开始华丽。当我不需要再向他“索取”什么了,便不会挑起一些无意义的话题,闲聊便不会产生,自然对他的关注会少很多,因为我专注于自己。这样看来,这种“眼不见,心不想”的本领,还是他成就的。在得到被爱并且感觉到的时候(有时候有些人感觉不到,或者还没意识到那些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就会松开对方,因为我们学会了松开自己。

“眼不见,心不想”并不是对对方不闻不问,而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有各自的空间——你不在眼前的时候,我在充实我自己,等你出现的时候,我不会向你索取,我还会给你我有的,还会和你一起完成一些事。这样不是很好吗?

爱,需要空间,需要独处,需要自己找到自己的乐趣。

如果你看过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就会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书名你大概也能了解,即便是你躺在一个人的怀里,你也可以拥有你自己的空间(多数是指心灵空间)。你大概会理解为“心不在焉”,因为躺在那个人怀里的只是个空壳,心却不知道去了哪里。但是,这里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处空间,哪怕最亲密的人也无法和你共处在那里。

结了婚,我才知道,自己对这种个人空间的渴求,也知道它的宝贵,没有它我将一事无成。我很佩服那些有公婆,还有孩子的女性,她们是如何平衡自己的个人空间的?又或许,很多出现焦躁、失去方向感的女性们,缺的就是这个“个人空间”?而现在能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和调整。给予对方空间的关系,是我觉得最舒服的关系。

“眼不见,心不想”貌似是比较“冷血”的做法,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让我们更聚焦于当下,活在当下。

“眼不见,心不想”同样也适用于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例如父母、朋友、孩子等等。

我希望,这种“眼不见,心不想”的本领能够延续到我以后和孩子的关系。我知道那会很难,或者是我现在无法想象的难。

可能我无形中也已经把这种“本领”辐射到了其他的关系。如果我没有给你们发信息,不是我远离你们,是我这种“眼不见,心不想”的本领在发挥作用。我不单对你这样,我对很多人都这样,连对我先生都是这样。我在专注着做自己的事,跟我喜不喜欢你,重不重视你没有什么关系。婚姻的好处就是有一个对手,时刻“提醒”你,你哪些行为需要修正。而我现在需要修正的是:“适度。”

以前是:

知你在,不打扰,

一起时,倾心好。

现在要改改:

知你在,问声好,

一起时,心相照。

嗯,就这样。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性话题| 眼不见,心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