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思维意识5——如何理解薪酬绩效

职场竞争力

首先,如何从本质上理解职场竞争力?

竞争力越高,岗位和薪资就越高,职场的选择也越多。你的工作有多少含金量决定了你的收入。但什么才是职场竞争力,咱们却从来没认真思考过,对它也只有模糊的概念。

我们来看个案例:从市值的降序排列,有四家手机业务的厂商:苹果、美团、富士康和捷普。苹果手机负责设计创新、定行业标准;美团负责在手机上扩展外卖服务;富士康负责组装;捷普负责制作屏幕。

不同的工作模式,造就了这几家公司不同的规模。整个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上游的公司在不断定标准和控制资源,处于下游的公司更多的是执行层面,按照上游的标准制作产品,使用上游提供的资源。


职场中也是一样,领导制定方向和规则,下属按照领导的指示行动。最基层的员工只需要执行既定的任务即可。大多数人平日里只是满足于做完领导安排的工作,尽早做完然后回家。几年下来,业务越来越熟练,也逐渐能成为团队中资深的人员。可职业生涯成长得很慢,渐渐地对薪水的增幅越加不满,直到长久下去心智消磨殆尽。


在我们陷入这样的“薪资怪圈”时,换个角度来想,其实是我们自以为走在正确的道路,其实却一点点走偏,与高薪高能力的方向截然不同。

要记住:我们的工作含金量才是决定收入的核心。那又如何来理解“含金量”呢?

含金量

工作本无贵贱高下,可有难度的高低、贡献的高低之分。

制定工作标准和规则,拥有分配资源能力的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也更有可能为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

但这意味着只有走管理岗,去管理团队才是升职加薪的出路么?如果我就是喜欢钻研技术呢?

没错,工作岗位多种多样,而事实上即使是最偏技术的岗位,要想做得好也得掌握“管理思维”——学会从领导、从公司的视角看待问题,从更高的层次思考工作,带来价值。

“管理思维不意味着一定要走管理层,而是学会从领导、从公司的视角看待问题,从更高的层次思考工作,带来价值。”

自我思考:

想起几年前那次内部竞聘,我和其他同事竞聘区域产品经理和区域技术经理岗位。彼时的我和其他人相比虽然资历浅,但我自认为想得比他们深,意气风发地去竞聘了。

我在竞聘PPT中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大意是我希望将产品团队打造成从产品支持到产品主导的角色,积极帮助成员能力提升、鼓励创新,管理团队更多的是管理人,等等此类的管理概念。

当然最后落选的结果有很多。现在来看,姑且不深究我的竞聘理念是否正确,当时的我其实有点偏离了领导发起竞聘的初衷。当我大谈特谈自己的管理理念时,领导其实只是希望能有人肩负起执行现有工作的职责,将具体的工作内容做详细的细化、分解、规划和执行。至于组件团队都是以后的事儿,需等业务逐渐庞大才考虑的事儿。


以上例子是我能想起的因偏离领导思路导致“失败”的情景。

言归正传。决定薪资和职位上升空间的不是我们手上正在承接的工作和职责,是岗位的“额外附加值”。简单理解,就是超越领导和岗位预期,能带给公司价值的那些事儿。

果农卖西瓜,一个卖10元。这个西瓜在餐厅摆成果盘,一份卖25元。西瓜在高档西餐厅制作成沙拉,一份卖100元。

同样的西瓜,以不同的方式,所展现的“额外附加值”也不同,自然决定了它的“身价”。从果农手中,它只有解渴的价值,也是西瓜最原始的价值;在餐厅果盘,它具有了应酬聚餐的社交“附加值”;在高档西餐厅,它成为了“倍儿有面子”的“附加值”。

因此,不仅限于完成手上的既定工作,还能延展开来在领导和公司面前展现更多的业绩,这才是对待岗位和薪酬的正确打开方式。

写了这么几篇从零认知工作和薪酬的文章,总感觉快写成鸡汤文了。具体该怎么做,能从哪几方面入手呢?下一篇,我们来从工作盘点开始,先回顾现在的自己,再来看如何调整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思维意识5——如何理解薪酬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