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漠月先生散文集《随意的溪流》

                                                溪流也壮阔

                                       ——读漠月先生散文集《随意的溪流》


在神奇宁夏这块总体干燥的土地上,除了九曲十八弯的黄河穿越而过,还有历史悠久的唐徕渠可用来灌溉,更有众多的野湖和断断续续的溪流,使这块原本贫瘠的荒原,因为有诸多大大小小的水源的滋润,而赢得了“塞上江南”、“塞上湖城”的美誉。


写下这段话,是早晨5点。而我是凌晨才放下书本的。如此反常的作息对于我这个生活极其规律的嗜睡者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平常,我是10点半和家人一起熄灯睡觉,6点半被闹钟叫醒忙着准备早餐。偶尔也会读书到夜深,但从没有过清晨就开始写字的历史——在写作方面,我任性而为,懒散至极,无计划无规律,没有勤奋地大清早就写字的先例。

这个早晨我醒得如此早,还没有睁开酸涩疼痛的双眼,脑子里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原来小小的不起眼的溪流,也可以如黄河般壮阔、如长江般奔腾,如古井般深不可测……。是的,在我惯有的阅读和思考中,溪流就是眼睛看到的那样,只是轻轻浅浅的小河小溪或一洼洼水滩。我不会更进一步地联想到,溪流下面,也可能暗潮汹涌,也可以激情澎湃,也能够发散、侵润得很远、很深。溪流它,来自高山草地,通着雪水泉眼,内在的幽深和旁及的宽阔如果互动互映,同样珍贵,同样可以气势磅礴。仅这一点,漠月先生的散文集《随意的溪流》,给我的刺激和启发就是巨大而深刻的,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


怕影响家人休息,我悄悄扭亮台灯,在床头找到记事本和笔,迫不及待地靠在枕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出生和成长于贺兰山以西阿拉善大高原的漠月先生,以小说写得好、独具特色而闻名文坛。他的小说作品在全国取得过极好的的成绩,入选过中国小说学会和中国当代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荣获过《小说选刊》、《十月》等优秀作品奖。《湖道》、《放羊的女人》、《父亲与驼》等精品佳作,我曾反复阅读,被深深打动、拍案叫好,叹服于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叹服于他对生活细腻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但此夜一口气读完他的散文集,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看似随意的小题材,可以写得如此深情、厚重、壮阔,千回百转、意味横生,一点不轻浅,一点不应付。这让我感到惭愧和惶恐,见识过这样的散文,像我这样打着散文的名义浮皮潦草轻吟浅唱的作者,该默默辍笔才对。


题材是随意的、司空见惯的,老师、同学、亲友,学校、单位、家乡,青草、骆驼、大漠,阅读、教学、旅游……,如此平常而平淡。我想漠月先生给书起名《随意的溪流》也源于此因吧?是的,生活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平常平淡。可这些几乎被写滥了的凡俗庸常,却被漠月先生写得出乎意料。

很多人都去过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比如我,在单位的组织下曾去过两次。和同事们说说笑笑、走马观花,去了就去了,回了就回了,活动结束了,思想和记忆也封存了。类似的“到此一游”,一生中该有多少次?漠月先生散文集的中的第一篇《圣地初旅》,并非应景的游记。陕北的过去、陕北的民歌和文学成就,陕北在新中国革命史上的付出和今日陕北城乡人民的生活境况,都引起了漠月先生的深思和感慨。这篇以旅行线路为叙述顺序的散文,回首历史,着眼当下,以呈现的方式看穿时间和地域的障眼法,寄托悠远的人性之思,颇具大手笔。可以把游记写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温暖人心,作家的深厚功底可见一斑。

去居延海访问或者说寻梦,一路少话,作者的思绪却如万马奔腾,神性的边塞大地,勾起了他多少回忆和思考。沧桑苦难的过往,诚挚热烈的期待——《居延海——我的情与思》,崇高与悲情同在,感人肺腑的,不只是作者发散开来的思维、纵横捭阖的笔触,还有他对那片土地及其历史的深深的情怀。使没有去过居延海的读者,从此也多了一份对居延海的牵念。

《同学的故事——为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而作》,看到这个副标题,可能大多数读者就会对本文失去阅读的兴趣,这是由我们的阅读经验决定的。可是漠月先生的这篇,却恰恰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篇。他从一个纯朴的美丽少女,仅仅和“我”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只有两个字:“出去”。)的女生写起,她平平淡淡的庸常人生与她出类拔萃的美貌很不般配,这就使散文具有了小说般吸引人的故事性,扣人心弦。而那个已经被时光和岁月变成少妇,却依然质朴清丽的女同学,其形象也就深深刻在了读者的印像里。其实,我们的身边,这样本分、质朴的女同学并不在少数,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的,却总是美女嫁土豪的故事呢?唯有善良的心性,才能发现生活中这些被掩盖了的美好吧!

租房,这是很多人都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的事情,其中酸甜苦辣当然可以大书特书,尤其在目前这个“房奴”遍地的年代。经验是雷同的,感悟却是个体的。只有漠月先生的《租房记》,写着写着,竟然写出了聊斋的况味,让人觉得既心酸感慨又诡异惊悚,同时,还可能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马儿庄笔记》共6篇,读得我欲罢不能、忍俊不禁,却又欲语还休,心酸难忍。与书中另外几辑相比,《马儿庄笔记》和《灯下絮言》的深情不同,和《故乡寄语》的真诚不同,和《文化散片》的厚重不同,漠月先生用了一种类似于讲古说书的手法和近乎于调侃的语气,来讲述他在马儿庄支教时所经历的那些带有黑色幽默的故事,那些难忘的草芥一般很少被关注的人们。我在想,如果我有同样的经历,除了抱怨,发几句牢骚,还会写下什么吗?还会有什么思考和回望和梦想,留在我的记忆里、心灵中吗?

我当然也明白,一个人天生的气质,他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他的见识、阅历和思考,决定了他作品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书中《文化谈片》这一辑都与读书有关,和文艺有关,但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就文艺说文艺,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幽微体察、对人生归宿的深切探寻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望,痛绵绵,念深深。《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也是纪念》这两篇文章立意高远、大气磅礴,读之仿佛看到作者正意气风发地豪迈演说;《无聊与读书》、《朗读<朗读者>》等文章,识见深远,笔力雄健,经过一场场穿山之旅后,其关于读书和人生的种种洞见和感悟,让读者也豁然开朗。


“我被局限在一种语言里,语言是一种高度。语言比山高,比岩石沉重。每写一篇文章,我都像登山一样地攀登语言,思想之鸟伤痕累累。”——散文诗《我在山顶上写下的只言片语》。如此爱惜语言、敬畏写作、敏于思考、勤于学习,让读者一下子明白了漠月先生好文好书的来途去路,在心生敬意的同时,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前行飞方向。

石舒清先生曾这样说:“我觉得漠月的写作是一种气定神闲更为自信的写作,就像从一口缸里一瓢一瓢地往外舀水那样,虽是徐徐地舀个不停,缸里的水却总是不见其少,像暗通着一个泉眼似的。”

散文是最藏不住“我”的文体,作者品性、才份之高下,都会在散文中看到。像漠月先生那样,即使和众人面对的是同一条看似轻浅随意的溪流,他的思想和笔墨,也可以波澜壮阔、飞流直下,显出一种令人心悸的、深邃的艺术境界。而这,正是我向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漠月先生散文集《随意的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