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孟子14.1-14.5

14·1 【原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仁德啊! 梁惠王这个人。有仁德的人爱护他所爱的人推及他所不爱的人,没有仁德的人伤害他所不爱的人祸及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请教:“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驱使百姓去作战,死伤惨重,大败之后还想再战,担心不能取胜,就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送死,所以我说他是由伤害他所不爱的人祸及他所爱的人。”

14·2 【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①国不相征也。”

【译文】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当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的好些,倒还是有的。所谓征讨,是指以上伐下,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注】①敌,匹敌,相当。

14·3【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所记的,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本书。我对于《武成》一篇,只取其中两、三根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没有敌手,以最有仁德的周武王去讨伐最无仁德的商纣,怎么会使血流得把木棍都漂浮起来了呢?”

【注】①《武成》:《尚书》篇名。《武成》所记大概是周武王伐纣的事。

②策:竹简。

14·4 【原文】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zhèn)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②,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 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jué)角稽首(qǐ shǒu)③。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译文】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啊’。国君爱好仁德,天下就没有敌手。他向南方征伐,北边的狄人就抱怨;他向东方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周武王讨伐殷商时,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周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要与百姓为敌的。’百姓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陵崩塌了一角。‘征’就是‘正’的意思,各国都想要端正自己的话,又何必用到战争呢?”

【注】①陈:同“阵”。

②两:同“辆”。

③若崩厥角稽首,即“稽首若崩厥角”。崩,山崩。一说,厥角:叩头、顿首。厥,同“蹶”,顿。角,额角。一说,老百姓磕头像兽角崩断。一说,像山崩掉了一角。

14·5 【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①,不能使人巧。”

【译文】孟子说:“木匠与车匠能教人使用圆规及曲尺的方法,却不能使人变巧。”

【注】①梓匠轮舆,赵歧注:“梓匠,木工也。”孙奭疏:“梓人成其器械以利用,匠人营其宫室以安居。”梓,古代专门做器具的工匠。匠,古代专造房屋的工匠。轮,古代专造车轮的工匠。舆,古代专造车厢的工匠。

【解读】1、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纵观历史,又有多少战争是有义之战呢。当今社会也是战争不断,大多也都是“无义”之战。只希望发动战争的国家不要为一己之私,而让百姓受苦。希望全球人民都能是和平的拥护者。

当然,想要没有战争,也要自己强大。用自身的国富民强加上对外友好,才能避免别的国家的欺负。我们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正如老祖宗的遗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2、看书学习是一个不可停歇的事情,但不能看死书,死学习。要带有批判性的思维去看书、去学习,对于知识的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事物都要多问一句“为什么?”,“真的是这样吗?”。

另外,看书学习更要有实践。孔子都说“学而时习之”,王阳明都说“知行合一”,可见实践的重要性。而是否能成为真正精通之人,也要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世上哪有这么多天才,基本都是不断刻意练习才能成功。

3、规矩是基础,是传统和经验的总结;巧是进阶,是个人在掌握规矩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体悟与思考,形成自己的体系与体验。这是熟能生巧的过程,也是由器悟道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7月3日孟子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