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第11首麟之趾

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是诗经国风中周南的第11首,也是最后一首,它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

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赞美贵族公子,以“麟”起兴,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麒麟自古以来都被看做是至高至美的神兽。在这首诗里作者以麒麟比人,赞美诸侯公子品德如同麒麟般高尚。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出生与离世也与麒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所以孔子也被称为:素王,意思是没有土地臣民,但其声望、权威依然巨大的无冕之王。孔子离世前也在《春秋》里提到“鲁哀公西狩获麟”的事,对此孔子怆然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他所编写的《春秋》也是截止于此。从这些记载来看,孔子对麒麟这种瑞兽也是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孔子将这首麟之趾编在诗经国风周南的最后一篇,也是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收尾吧。

中国民间流行的“麒麟送子”的传说,估计也跟孔子的故事有很大关系。而后世也常拿麒麟来赞美那些品德高尚、一表人才的君子。

在先民的原始崇拜中,麟是一种灵物。《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是四灵之首。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 严粲《诗辑》中也说:“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就是说,麟是一种由鹿、牛、马、鱼四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神物,这种动物事实上并不存在,而是先民想像和创造出来的。它的声音合乎钟吕;走路中规中矩,出行必先选择地点;它有趾,但不踩生灵,不踏草地;它有额角,但从不用来作攻击武器;它清高,总是独处,而且从不会落入陷阱或罗网。通俗地说,麟这一动物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集中于一身了,它是仁厚的化身,因而又是王者之瑞。《诗经》“麟之趾”以麟为喻,称得上是至高至美的赞颂了。

《麟之趾》反映的是先民对吉祥平安的追求,它深深化入了我们的民俗生活,成为人们希望、安慰和力量的寄托。唐代诗人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这里,诗人同样是以麟来称赞他人。后世,就以“麟子凤雏”比喻贵族子孙;以“麟趾”祝颂子孙贤惠;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祝颂生育仁厚的后代;以“麟肝凤髓”比喻极为稀有的食品;以“凤毛麟角”称赞和说明物品珍贵。

《麟之趾》以麟喻贵族公子,本身也寓示着人们对贵族公子品德的向往,同时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引领人们走进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故古人认为《麟之趾》是行王化的结果是不虚妄的。

《诗经》305首诗中每首诗都是整个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每首诗都有它的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值得我们好好的去赏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国风》周南第11首麟之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