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磊育儿读书(wx公众号同号)
如何教会孩子乐观的技能,使孩子能够享有乐观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开创了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人的缺陷和不足,转移到人的优势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学要为提升大众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在心理学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理论。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动物园的饲养员用一根树枝插在地上都能栓住大象,这是因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用树枝插在地上栓住,那时候大象还小,力气不够,逃不掉,尝试几次后,无法挣脱,就放弃了,导致长大后还是同一根树枝都可以困住大象。人很多时候都想大象一样具有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简单点说就是通过事情失败的经历,获得了一种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成功的无助感。如果你总在一件事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你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如果孩子数学考不好,父母总说孩子“你真笨,这么简单都不会”,“这孩子很聪明,就是数学不行等”,孩子努力几次还是同样结论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这种心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它会让你形成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但凡遇到坏事,你就会用这种消极的思维分析这件事的原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把后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响,会全方位影响你的生活。悲观的解释风格,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带上的一个枷锁,会让人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而且,这种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如果不去管它,就持续一辈子。
01、常见两个误区
第一个错误,把自信直接附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掌控行为“,掌控行为,俗称控制力。比如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学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学会的技能,从而获得对各种事情的控制力。可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掌控行为。
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发展了一套理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孩子将来能否乐观的基础。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自尊的两个概念,“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感觉满意指的是认为自己有权利高兴和享受努力之后的成果(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 “价值感”,见《正面管教》)。表现满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日常挑战。詹姆斯提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直接获得感觉满意。说白了就是,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的时候,将自尊直接加在他身上,反而会降低他的自尊。只有掌控挑战,克服挫折,才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更多关于孩子自尊的理解,见《恰如其分的自尊》
第二个错误,不恰当地指责孩子。不要用永久性,普遍性的词批评孩子。也会改孩子打上标签,变成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孩子听成人如何批评他们的同时,也在吸取这种批评的方式。比如,如果你今天批评孩子懒惰,而不是批评他不够努力,那么孩子不仅会相信他是懒惰的,还会相信,他的失败是来自永久的,不可改变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会从你的身上,习得了悲观的解释风格。所以,当你在批评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批评自己的时候,都要非常注意措辞,不要用永久性的、个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归罪孩子
你批评孩子或者当孩子的面批评自己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的解释风格。当父母不自觉地用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信息批评时,孩子就开始获取了自己的悲观模式。当父母责怪特定的和可以变化的原因时,孩子就开始习得乐观。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着重于特定和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02、ABC疗法
A(客观事实),B(主观看法),C(行为)。无法改变A,但是可以改变B和C。
如:事情A,可能孩子是一次英语考试只得了70分,他对自己的解释B可能是,“我很笨”或者“我永远也学不好了”“完蛋了,我将来考不上大学了”。而他的做法C可能是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此时可以改变的是B(即对自己的主观看法):此时引导孩子,写出反驳这个B想法(我很笨)的证据,如 “我平时很用功学习英语,我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复习课堂内容,做练习题,我还曾经拿过90分呢,这说明我并不笨。”这时候再引导他,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可能他会继续想,“嗯,这次考试没考好,可能因为我没有充分准备,前两天我花太多时间在打游戏上了,有些单词和短语我没有下功夫背下来,所以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很吃力。其实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我一辈子就完了,这似乎太夸张了一点,我才刚刚上小学,离大学还远着呢,现在用功还来得及。”
等孩子把这些反驳的证据都写下来之后,你就可以引导她,对比一下,这些新的解释跟之前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放弃努力,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更加努力。
下面,我们来看看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孩子主动化解灾难。可以说,学习乐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积极地行动,引导不好的事情向着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当孩子学会了反驳,你还要引导他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才能化解不愉快的事。引导孩子将行动列举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行动上来。又会恢复生机。
用以下图可以很好解释行动和正面解释很重要:如果行动失败,将失败相对化,找出合理原因和理解,用正面积极的能量浇灌,就能进入高自尊循环,长久就会获得稳定的高自尊,终生受益。见《恰如其分的自尊》
总结一下,教给孩子乐观的思考方式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用辩证法教导孩子不要相信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第二步,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ABC模式,把不好的事、自己的想法和后来的做法记录下来。告诉他这些想法并不代表实际情况,然后,再让孩子写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和其他乐观的解释。等孩子把这些反驳的证据都写下来之后,引导她,对比新的解释跟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放弃努力,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更加努力,从而学会反驳自己。
第三步,化解灾难,告诉孩子,在不好的事发生以后,根据最坏的情况、最好的情况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制定反攻计划,计划防止最坏情形发生的一个做法,能促使最好情况发生的做法,和能应付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做法。从而把问题解决。
总结:
讲述了家长两个常见错误:
1、将自信直接附加在孩子身上,
2、不要用普遍化,个人化的词批评孩子
3、讲述了ABC训练法帮助孩子获得乐观。
站站小故事:
今天早上站站刚醒来,躺在床上说,“我的肚子在咕噜咕噜叫唤,我感觉饿了”。他说要吃面条,大家赶紧起床给他准备吃的。
此时,姥姥已经在厨房准备油泼面。站站看还没准备好,等不及了,就坐在厨房门口,像只守门的哈巴狗一样,不停的说“怎么还没好,我要吃面条”。
妈妈也来到厨房开始炒菜,“马上就好,妈妈正在炒豆芽”。此时厨房一片忙碌景象。但还是站站一刻不停的说,“怎么还没好”?
爸爸也起床了,来到站站旁边,想要分散小家伙的注意力,跟他说“站站现在很饿,一定是站站的肚子里有条“饥饿龙”,张着巨大的嘴巴,跟站站的大脑司令官打电话说,我要吃面条吧......。他听完觉得很奇怪,楞了一下,然后觉得很好玩,哈哈大笑起来。
站站:我的龙是霸王龙还是三角龙?
爸爸:嗯...是霸王龙,他在长身体,所以总饿,总饿。当“饥饿龙”吃不到东西,就很容易生气,所以站站的大脑司令官也会很生气了。但是站站的肚子里还有一条叫“耐心龙”,他如果打败这条“饥饿龙”的话,站站就不会生气,很有耐心了。
站站问,“那“耐心龙”是什么龙啊?”
爸爸:“耐心龙”是条地震龙,身体很高大,像房子这么高,走路时,大地都会摇晃。你的“耐心龙”可以打败“饥饿龙”吗?
站站说:“嗯,“耐心龙”会打败我的“饥饿龙”的,他太厉害了...”
爸爸:嗯...“耐心龙”真厉害,站站已经具有耐心了,我们在等5分钟很快就好了...
站站又坚持了一会,玩了点别的游戏,终于等到面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