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女六年后,母亲道出张纯如的死亡真相

01

很多年了,我其实是不敢看《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这本书的。

直到今年开始做抗战方面的学术研究,这本书才正式纳入到我的阅读计划里。

这本书里,对日军当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呈现出的施暴史料,可以说是血淋淋的记载。

撰写内容大多出自原始档案的记载,权威可信。今天在我看来,这些内容真实再现了80多年前的现实版“人间地狱”,尤其日军背信弃义处死战俘和手无寸铁的平民,毫无人性的奸杀女性以及“杀人不眨眼”的刺死老人和孩子,真的是可怕至极的暴行。

看了这本书,尤其是看了那些真实的新闻照片。我承认,继续几天晚上我都失眠了。

那些让人心碎和愤怒的细节我不想再重复,但我依然认为,这段辛酸的过往,值得每一个国人知晓。

这是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出版的一本书,出版之后,很快就登上了《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并长达三个月之久。

这是当时唯一一位作品登上这样榜单的美籍华人,更何况作者还是一位年仅29岁的女性。

这本书的最伟大的价值在于,作者张纯如是第一个用英语向世界介绍“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作者。这极大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二战研究长期忽略亚洲战场的“傲慢”。

直到这本《南京大屠杀》出版,最近20年来新出版的,西方世界反映世界战争史和二战实录方面的重要历史类书籍,很多知名的历史学家,无法再忽视二战的亚洲战场。他们已经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写入自己的著作里,还有很多直接引用张纯如的作品内容。

乔治.威尔在华盛顿邮报的专栏文章《打破罪恶的沉默》中,介绍了张纯如和这本著作时,他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到:“晚到的正义并不一定意味着正义不被承认。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利.韦瑟尔说过,对大屠杀的遗忘等于第二次杀戮。因为张纯如的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将不再发生。”

张纯如凭一己之力,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深刻的烙进世界记忆中。

毕竟,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不愿意承认或者是狡辩当年在南京施暴的罪行。

他们甚至通过一些手段,美化或者忽略这段历史,个别缺乏底线的日本人,甚至把南京大屠杀的血债,污蔑为“中国人之间”的杀戮,还给年轻的日本孩子们灌输,日本才是二战的受害国,还拿广岛原子弹事件做例子。

至今为止,日本没有支付战争赔款,还不能真诚为过去道歉。张纯如勇敢发声,让全世界记住这一灾难性事件,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令人难过和痛心的是,张纯如本人写这本书时,也因为阅读了大量有关屠杀的血腥文献,档案和报告,以至于精神上饱受折磨,导致失眠、厌食。

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因受到过一些死亡威胁,加之生活上其他的打击,让一直以来积极热情的张纯如,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患上了躁郁症,饱受摧残。

加之精神类药物的强烈副作用,最终这位坚强的女性,选择了吞枪自杀的方法,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她的母亲张盈盈,用了六年时间,通过回忆女儿的人生,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的悲痛,写了这本《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的回忆录,才算让自己的内心有了一个释放悲伤的出口。

通过回顾张纯如的一生,她治愈了自己和家人的丧女之痛,同时勇敢地面对女儿死亡的真相,以一个生物学家的真诚和严谨,向这个世界发出了真诚的提醒。

这位了不起的母亲,在育儿的路上有太多可圈可点的过往,值得学习。

最重要的是,她和女儿张纯如如密友般的关系,支撑着女儿成长为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在女儿离世后,她一直没有放弃对女儿死因的调查,并将这些外人看不见的“伤害”,写入了这本对女儿的回忆录,只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再次遭遇同样的伤害。

我对张盈盈,作为母亲的这份勇气和深爱,有着说不出的钦佩。



02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她的父母都是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父亲张绍进是物理学博士,母亲张盈盈是生物化学博士。

张盈盈,1940年出生于重庆,她的父母,也就是张纯如的外公外婆,是1937年从南京城逃离出来的。他们从武汉到衡山,最后来到重庆。

在重庆大轰炸期间,张盈盈出生了。从她开始记事时,一家人就在躲避战乱的路上。

她的父母后来到了台湾,此后,张盈盈和丈夫张绍进都是通过奖学金,读书来到的美国。

在丈夫的研究事业处于忙碌的时候,张盈盈结合自己的实际,尤其是考虑女儿重要的成长阶段,她不想错过。

这也算是给忙于学业和研究的自己,放一个长假,张盈盈在慎重考虑后,在女儿张纯如近两岁的时候,选择了全职在家照顾她。

这本回忆录的很多细节,都透露出张盈盈是一个做事特别投入的人。

即使带孩子,她也是以一种研究和实践的心态,认真的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愿望。

她曾自己踩着缝纫机做母女装,母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走出去时,总是让路人忍不住回头观望。

她曾用心的把女儿口述的诗句,一句句的记下来,为女儿做成了一本本的书。

她鼓励女儿在幼儿园里为同学们朗读自己创作的这本书,让女儿后来走上了热爱写作这条路。

后来张纯如有了弟弟,张盈盈就把自己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照顾家庭和对两个孩子的陪伴上。

她为了让孩子们熟练的使用中文,永远不忘记自己的母语,她不仅和先生约好在家里就说中文,还身体力行的在家附近开办中文阅读写作班,创新性的教孩子们识别汉字的繁体字,以及教会这群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汉语拼音,以这种文化传递的方式,让这些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记住自己来时路。

不得不说,张盈盈是一个做什么事都很投入的人,某种程度上说,张纯如从她身上遗传到了这种品质。

等到两个孩子开始读书的时候,张盈盈重返大学,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她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女儿树立了一个优秀的人生榜样,是一个兼顾家庭和事业的优秀妈妈。

女儿所有的人生大事包括写作,都会和母亲分享各种细节。

母亲也力所能及的帮助女儿,在女儿写书时没有资金请翻译时,她亲自把女儿从中国收集的大量史料翻译成英文,还以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义务成为女儿写的书的第一读者和校审,提供了大量的修改意见,帮助女儿实现作品的“无懈可击”。

在女儿婚后因和丈夫免疫系统相斥,无法自然怀孕的困境下,她又经历了陪着女儿选择“代孕”成为母亲的历程。

为了照顾女儿和下一代,退休之后的张盈盈夫妇,搬到了离女儿很近的地方,每一天都来探望和照顾外孙。

在最早得知外孙可能患有自闭症的情况下,张盈盈给了女儿极大的安慰与鼓励。

张纯如曾经感慨:“很少有人能像我这么幸运,有一个在我人生方方面面,都能为我提供帮助的母亲。”



03

女儿张纯如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激情的优秀女性,她总想把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儿上。

她曾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计算机系,攻读这两个学位时,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成绩,可到了大三的时候,张纯如越来越觉得自己更适合学习新闻,最终转入到新闻系,很快也成为了新闻系的佼佼者。

张纯如后来还成为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硕士,这些都和她从小到大,在母亲张盈盈发现女儿的特长后,积极鼓励她持续探索的结果。

当写作让张纯如感到愉悦时,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工作体验,可以超过写作这件事的感受了。

当成为作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张纯如又以一种极致的专注,以使命的召唤感,全情投入到自己的持续写作中。

她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之后,凭直觉选择成为作家。在确立写作选题方面,她深受母亲、父亲和外公、外婆长久以来对其熏陶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他们亲历过的那些战争往事,他们总是一遍遍的讲给子女,告诉孩子“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张纯如的第一本书籍是《蚕丝》,撰写的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生故事,尤其是对钱学森的科学领域的介绍,表述得相当严谨又充满乐趣,展现了张纯如非常好的理科功底和理性思维。

第二本书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第三本书则是《美国华人》,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断呈现。

不难看出,这些选题都有着独特的中国烙印,可见家庭熏陶对她认识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而她也凭借这一系列作品,成为被世界尊重的作家及历史学家。

张纯如的母亲在这本回忆录里,详细讲述了张纯如在获得成功以后经历的那些事。

其实也并不像很多猜测那样,认为张纯如的自杀归结于撰写《南京大屠杀》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此后日本右翼势力的迫害。

母亲张盈盈作为女儿最亲密的朋友,最了解女儿的人,坦言女儿的死因是复杂的。

她回忆,在女儿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除了连续五个星期超强密度飞往各个城市进行新书宣传的极度疲惫加长期失眠,加之女儿从小特有的那份敏锐与敏感,比医生都过早发现自己儿子的自闭症倾向,这对女儿的打击是巨大的。

当然,她也承认了女儿透露过,受到了外界的死亡威胁,但具体的细节无从而知,因此并不能判断,这就是导致女儿直接的死亡方式。

她从科研的角度和求实的精神,勇敢的承认并提醒,压垮女儿精神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大可能是那几种精神类药物的强烈副作用,导致女儿臆想和死亡倾向的不自控,最终选择的自杀。

她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对世人善意的提醒,是一种治愈。

她勇敢发声,表达自己为女儿能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作品而欣慰,她会为女儿骄傲一辈子。

她在自己的回忆录最后,用一句这样的话结束全书:

“生命终将消逝,但书和文字可以流传,有些人的一生,便是专为别人而度过。”

我想,这句话也概括了母亲张盈盈和女儿张纯如共同的人生态度。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女性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丧女六年后,母亲道出张纯如的死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