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是儒学基石。经过时间的磨砺,这门学问也是与时俱进,到汉代董仲舒改造,这门学问变成了儒家,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儒家最悲催的时代,佛道两教的兴起,严重地挤压了儒学的生存空间,一时间儒学在整个社会沦为可有可无。
隋唐之际儒家略有起色;宋朝在张载程颐程颢等人的推广之下,儒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终于登堂入室——皇室,由一门学问变成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宗教,儒教。
儒,是春秋时代从祝、巫、卜、史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也有人说最初儒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这是不是也找到了为什么从两汉以降都那么重视葬礼的原因。
一、孔儒
1、孔儒特点:言必及三代(夏商周),最高目标:克己复礼,恢复旧制度,脱离社会现实不适应时代变革,在当时各个国家都不受待见。
2、孔儒的哲学思想:核心“仁”,“礼”。强调等级。
3、孔儒的社会意义:
把教育办成了民间一件事,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有特权;儒学只是当时各种学说中的一种,与其他学说并无本质差异,是认知社会的一个角度,一种方法论;因为主张复古,在当时并不受待见(孔子遍行七十余国谋职而不得)。
孔子后的儒学大师如孟子、荀子等等,因为对其学说理解不同,在学术上有了分支,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汉分为今文儒学和古文儒学。
最初的儒学是华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
二、董儒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演绎发展成为儒家学说,成为帝王、等级社会存在合理的理论依据。
1、董儒特点:迎合时代要求,为大一统社会现实提供理论依据,成功抱住皇权的大腿,排斥其他学说具有了宗教的特点——排他性。
2、董儒哲学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董儒学的社会意义:新儒学诞生,标志着儒学从过去的丧家之犬,摇身一变成为皇权看家护院有力助手;新儒学通过所谓的天人合一,强调天与刘姓天子的同一性,用一整套封建伦理纲常和统治秩序,构成一个巨大的监狱,极大地限制了人们身心自由;
此时的新儒学不仅有孔子儒学的核心理论,还有对孔子理论的修改和新解释,是孔儒的嬗变和升级版,此时的儒学前脚已经迈进宗教门槛;后期经学与谶纬神学结合,使之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也导致它逐渐走向末路。
华夏文化百草园里其他花草被锄掉或是连根拔掉,剩下儒家一枝独秀。偶尔有其它植物生长,也会被挤压得生存空间狭小。
附:董仲舒其人
最简单评价,有水平,对《春秋》颇有研究;对社会认识深刻,从政不犯同样的错误;能揣摩上意,分得清大小王。
三、两晋南北朝的儒学:
1、特点:神秘化和迂腐繁琐;儒释道三家学说大碰撞,处处被佛道挤兑打击,处于衰微状态。
2、哲学思想:没有大师级人物,也没有拿得出手的理论。在与佛道的各种论战中经常处于下风。
3、社会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日渐衰微,但其核心传统并未中断——作为曾经的主流意识形态,总有人对其保持足够的热情,因而儒学得以延续。经隋唐浸沥,儒学再度博兴。魏晋南北朝儒学成为两汉经学与宋明理学之间的过渡,纽带或是桥梁。
初级儒教还没有得到政权机关的全力支持,被佛教、道教吊打。皇权也在摸索一个支撑其存在的理论。
四、宋代,儒学到儒教
1、宋代儒学特点:儒释道三位一体。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孔丘(儒学)——董仲舒(经学),再到张载程颐程颢,直至南宋朱熹(理学),儒学从一家之言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渐渐变成一种完全被官方认可推广的教派;
儒教不是真正的哲学,是研究人如何维护等级社会的学问;因为自身发展所限,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得不援佛、援道入儒,是儒家学说的变态形式,又称为道学;又因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2、哲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
3、社会意义:宋代儒学试图并努力从万物本源的角度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人间的伦理纲常。在民族精神等级化的塑造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给生活在巨大监狱里的每个人再加上一个具体而微的精神桎梏。
经过宋儒的整理变通,儒学正式得到皇权的认可,成为维护统治的理论。堂而皇之地变成整个文化中唯一的花朵。
五、元明清时期的儒教
1、儒教特点: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哲学思想:“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3、社会意义:
儒学的发展在明朝走向末路。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内容,而且必须是朱熹注释版。在巨大的社会监狱里,又给每一个带着桎梏的人制造了一个精神小黑屋。
生活在一个巨大酱缸里的所有生命,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
无戒第四期90天训练营